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6 14:15:17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一】

烟,相信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我们都知道,吸烟就是往自己的身体里灌毒;就让肺癌等疾病有机可乘;就是让自己的肺默默地失声痛哭。

虽然这些都是人竟皆知的事情,可有的\'人总是管布置自己。随时从兜里掏出一支烟和一个打火机,开始“吸毒”

我的爸爸就是这种人,每天身上都会有烟和一个打火机。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只要一有空,就习惯性地拿出烟来吸。这时候,家里就乌烟瘴气……爸用两个手指夹住烟,拿出来时,还要向外吐气,鼻孔里冒出像柱子似的白烟,嘴巴里也会有,真让人受不了。

每次,我只要一看到爸爸那被烟熏黑的牙齿,就会联想到电视、报纸说一些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例如:肺癌、喉头癌、咽头癌、呼吸系统疾病等等许多让人畏惧、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我爸爸……不会,肯定不会的,这种悲剧是不可能在我家上演的!

所以,我想对爸爸说:爸爸,为了您自己的身体,也为了我们全家,我恳求您,把烟戒掉吧!我知道烟瘾是很难克服的,所以,我想您可以慢慢来,每天少抽一根是一根。有时候,您也可以在想抽烟时,吃点零食。

最后,我再次说一声:爸爸,请别再吸烟了!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二】

这是一次不完全观影的片面感受。我并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这部电影,原因很尴尬,下面会说到。在这个前提下,我的感受也是片面的,很可能是错误的。管中窥豹的我本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片子,但既然有了感受,便如同鲠骨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便记录在这里。

《雨人》这部电影有两条线索,兄弟情是明线,很直观,带着情感扑面而来。大家都明白。我写了很多,了无新意,在这里都删去,不再赘述。我所要谈的是父子之情。

关于父子之情的描写是一条暗线,不连贯的散落于影片之中。其中那辆1949年产的“别克”牌白色敞蓬汽车成为体现这一情感线索的主要道具。影片的开始就交代了父亲从不让查理动这辆车,而死后又将这辆车留给了查理这一矛盾事件。这使得查理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父亲在世的时候,查理未经他同意,擅自将车开出去兜风,途中被警察以“偷车贼”罪名拘留,在警察局足足关了两天。可父亲居然不来保释他,就是这件事情造成了父子间感情破裂。接下来当查理得知父亲允许雷蒙开这辆车时,心中更是愤懑,更加认定父亲的不公......

(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可怕的,不可饶恕的情况,那就是笔者在观看本片时还兼顾着德甲联赛。又由于父子之情的`线索是散落于影片当中,一点一滴的提供给观众的,因此笔者未能得到关于父子之情的全部资料。这样,下面的文字是建立在不完全资料基础之上,带有半推测性质的表达。敬请见谅。

那么事情是象查理所认为的那样吗?后来查理发现,雷蒙就是小时侯给自己唱歌的雨人,而小时侯把自己烫伤的也是雷蒙。这些线索说明雷蒙的少年时光是在家中度过的。那么雷蒙为什么会被送进医院?恐怕和那起烫伤事件脱不了干系。这样来看,父亲对查理其实是非常爱护的。回到那辆车,我们从父亲允许雷蒙开那辆车这一细节了解到,父亲并非爱护那辆车,或者说并非爱护到同儿子反目的地步。基于上述结论,我们就不难了解父亲的真实情感。他已经有了一个需要照顾,不能独立的儿子。他不希望自己健全的儿子成为生活上的废物。他不希望儿子玩物丧志,因此不让他开车;他不希望儿子坐享其成,因此不给他留一分钱。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的生活下去,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父亲将汽车和蔷薇花圃留给了查理,那是他毕生所珍爱的东西。把它们送给查理正是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另外我们可以想象,父亲其实也可以留一部分钱给查理但他却一分未留,何解?除了希望他独立,也许还是为了安排他同雷蒙的见面。对儿子的了解,父亲一定能预测出事件的发展。这也许是父亲给儿子上的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最后一课。

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笔者下的结论可能是臆断的。但影片中所表达出来的父爱是实实在在的,感人肺腑的。

该说的都说完了,该到给这个小文写一个煽情的结尾的时候了。这非我所擅长的。记得一部影片的结尾有这样的独白:过去有很多伟大的人说过很多伟大的话,当你觉得你的语言超不过它们的时候,你就引用它们,那会带给你力量。

我便引用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喧宾夺主了那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三】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关于写人心理描写的作文【四】

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