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七年生日作文

七年生日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1 05:00:12
七年生日作文

七年生日作文【一】

《人生7年》BBC的神级纪录片,它以纪实访谈的情势跟踪采访了104名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包括富人、中产、普通和底层,从7岁开始,每隔7年,1直到他们56岁。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袭,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不过这部片子最令我震动的是,贫富阶级巨大的观念差别。

富人之所以延续富,穷人之所以很难翻身,与其说是由于钱,不如说是由于观念和眼界。7岁的时候,这类巨大的理念差异久开始显现,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标、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念大学,而穷人的孩子更多是斟酌自己未来做甚么样的工作,有些乃至不知大学是甚么。

14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预计上的中学,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计划,念法律、从政。而穷人的孩子虽然也在继续念书,但是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地活着。

21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几近都实现了自己7岁时的***,念牛津、剑桥,明白自己要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穷人家的孩子已开始工作,成为工人,对未来照旧没有甚么计划。

除目标和计划,金钱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富人的孩子普遍明白钱的重要性,知道钱是实现***、抵抗风险的一种工具,而穷人的孩子,大部份表示自己不在意钱,认为钱对生活而言其实不重要。

七年生日作文【二】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能够观看的完整电影系列仅有英国版,也是最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线上资源均不齐全。对我来说,《人生七年》是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长类纪录片(迄今为止)。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纪之久的开箱之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片中人物的经历和变化。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分别记录了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42岁、49岁、56岁的生命轨迹。

影片从1963年伊始,时间跨度达50余年。2019年《63up》即将上线。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导演。他拍摄人生七年时,年仅20出头。如今已是80多岁的艾普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导演。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的成长经历。我可以在数小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态。影片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震撼!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赘述。截止2012年,人生七年系列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关于人物的细节和情节走向,我记的并不清晰,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片子对我的冲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从先天就已经开始父母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下一代。父母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环境后的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毕生的。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长大,成年的工作环境和情况状况不会太差;我从穷人家庭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也不会太好。(相较于精英阶层)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自信开朗,健康活泼,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选择的职业与工作……也会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与之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业。在童年时期,有清晰职业追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年的职业追求是医生、教师、律师等,我们长大后多数会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童年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们的职业追求更高、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欢和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蓝图是十分重要的。这部纪录片还告诉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成长是一生的修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生老病死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随时都要准备学习。在心智和智力进入成年以后,我们仍然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习,更新。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具备成熟的人格。

且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七年生日作文【三】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七普遍被视为幸运数字,因而有Lucky7的说法。通用历法中的一周亦为七天。玛丽莲·梦露1955年出演美国电影《七年之痒》,讲述了一对夫妇结婚7年后出现的感情危机。人们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而人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大概这就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选择将7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原因吧。

我看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因为推荐者说他很欣赏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国外很多人穷尽一生一世只为某一项小小的事业,有的人穷其一生只为证明一个定理,有的人尽其一世只做一种寿司。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一个人唯有专注一个方向钻研,才能做出成就,这样的人生才能爆出闪光点。这部世界上最长的纪录片,七年又七年,前前后后跨越大半个世纪,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那么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何在?拍摄目的颇有些“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的意味。“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该片意在证明阶级对人的影响:“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影片中也问到了其中几个参与者对该影片的评价。苏西说,这很荒谬,她14岁的时候就不想参与了,她感觉这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她的父母硬逼着她参加。尼松说:“出于观众收视需求,还有时间限制等等的局限性,以至于节目做不到完全属实。我想说这样,想说那样,结果电影拍的都是我的蠢事,从七天看七年简直就像圣经故事一样精简,过程充满紧张刺激,结果他们呈现的是短短的生活片段,搞得像是我的生活仅此而已。”当然也的确有人中途退出,因为观众的误解对彼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当然彼得后来又回来了,他说他要为他的新歌做宣传哈哈。诚然,跟拍几天来透射七年本身就有些局限,更何况还要制作出影片,那样每个人在荧幕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作为观众能了解到的则更少。再加上处于收视率的考虑播放的都是些比较吸引人的东西,因而尼松说电影拍得都是他的蠢事;又或者是电影强加了导演意愿,展现的是他所想要展现给我们的观点。他们原本是取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但是也许最后才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具有“典型”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如此,这部影片的局限性就更大了。但是,科学定理尚且需要严苛的假定。对于影片,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是,又或者不是。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这便足够了。

有网友说大半年后再次回头看这部影片,又重新有了自己的思考。回首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觉得肤浅可笑。可能我亦是如此,不过此刻确实想要留下点什么。

当谈及补助金救济这个话题时,56岁的杰基回答:“补助金缩减了,要求我去体检,回来之后,告诉我,我很健康,可以工作,让我很惊讶。无法用双手的我,能做什么。坐不了太久,站不了太久,走不了太远。我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认为有人会雇佣我。我都没法保证,一周能工作五天。我也算是幸运的了,起码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工作……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这么做也没事,一直能得手。如果卡梅伦首相能给我找个工作,那我就去工作。如果他办不到,你告诉他过来,给我个工作,我做!”

听到这段话时,不禁泪流满面,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戳中了泪点。我联想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另一个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等车的时候,一个大姐对我说:“你看这些环卫工人,这么大年纪了,大冷天的在这里捡一天垃圾,一遍又一遍的扫落叶,一个月才1000多块。有时候明明已经打扫干净可是别人把垃圾随手一扔,被领导检查到又要扣钱。”环卫工人大多是一些50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上了年纪干不了别的什么活,只能做这些。原本就上了年纪,一天又要弯那么次腰。他们每天如此辛苦,这么做说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孩子。一天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多攒点钱。他们受够了贫穷、挨饿的苦,因此希望孩子考事业单位,当老师,做医生,能有一个铁饭碗,工资不高没事儿只要能安稳的活着就可以。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整天窝在宿舍里,看小说追剧打游戏虚度光阴。最近听了太多这种例子,上学的时候大家一起不学习、整天玩、挂科是常事儿。可到了毕业的时候,有关系的找关系工作了,家里有钱的出国留学了,只剩下你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一事无成,回家啃老。不过,影片中展现的没有那么消极。当然,现实会很残酷。

这段话让我想到的第二点是关于救济金与社会福利。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幅削减社会公共福利。彼时,纪录片里的参与者们正处于22~33岁,正是工作的年龄。她大幅削减教育开支,使成为一名教师变得极为困难,让那个毕业于牛津大学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尼松不得不离开本土,去了美国。撒切尔夫人的太多强硬政策引起民众甚至党内的不满,最终被赶下台。然而她的继承者却依然沿行了她所推行的.经济变革。也就有了影片中的补助金救济一再缩减话题。杰基说的很对,不管怎么削减救济金,还是有些健康的人设法故意从这个体制里骗钱,而且他们能一直能得手。不禁想到北欧的“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大家一定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这样强大的福利系统一直走下去。《那么慢,那么美》一书的作者罗敷回答是“强大且透明的税收制度的支撑”。“全球知名品牌宜家家具的创始人英格瓦·坎布拉德,传老头子创业时为了避开瑞典高税收,而将公司注册在了避税天堂瑞士。如今年老恋乡,落叶归根搬回瑞典居住,被瑞典人民鄙视得狗血喷头:年富力强时逃税,年老时却要来享受瑞典的高福利,唾弃之!其实老头子身家千亿,自然不在乎一点老年福利。但对于向来不崇富的瑞典人,千万富翁和一介平民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家要的是公平奉献!”“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是北欧的运作模式,极大地缩小了贫富差距,比我们更早地实现共同富裕。不得不说迈克尔·艾普特导演将地点选为英国是极好的,若在瑞典也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幕印象深刻的是一段采访对话:

“会不会遗憾没当成骑师?”

“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得可以当骑师的机会。但我没那么优秀。我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在坎普顿和雷斯特比哥同场比赛,我人生中最骄傲的日子。”

“你放弃了。”

“我放弃了。”

“如果当不成骑师会干嘛?”

“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我当不成我就退出,我不会困扰的。”

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固然很好,可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及时抽身也很重要。回顾托尼的大半生,他放弃成为骑师而后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未必不好。他靠出租车发家致富,最后有了带游泳池的度假屋,夫妻和睦,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又未尝不是人生赢家。永远记得最初的梦想,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就让它只是爱好也是不错。

其实这篇观后感我最想表达的是接下来的话题,有点后悔前面写了太多文字,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七岁时同样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律师,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两个精英阶层的后代如愿以偿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彼得和内尔同样致力于考取牛津这样的名校。最后彼得没考上,上了一所普通大学,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而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根据影片中彼得的自述,究其原因是性格问题以及随后所导致的精神问题。看到这儿,我们可能会说精英们为其后代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条件。他们的子女理应顺着他们铺就的道路前行。然而事实是后来考入剑桥大学法学院的约翰,他的父亲在他9岁那年离世,母亲被迫外出工作养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他父亲的帮助。那么他的成功源自什么?大概是榜样的力量、正确的规划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吧。不能说哪一样更重要一些,我却想到了彼得(我记得应该是彼得,又或者是内尔),他说他的优点是坚持而缺点是缺乏执行能力。大概这就是最初同样梦想着考取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剑桥的两个孩子最终却取得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吧!我一度着迷于高效学习法、日程本、网格网点工作法,下载了许多管理时间、高效做事的APP,尝试了很多东西,而所有的一切终于在寒假开始一周后全线崩溃。刚开始还能克制自己每天学习几小时,每天有什么安排计划。不过好像只有第一天做到了,随后的日子里逐级递减,直至完全放弃。每天什么也不想干,不想学习,也玩不进去,最喜欢看小说,现在也已厌烦。已放假将近20天了,而且就要过年了,每天刷着乱七八糟的网页也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什么。再好的APP、再好的日程本、再好的工作法都不如两个字:自律。为什么会缺乏执行力?因为我们不够自律,因为我们足够拖延。因为不自律,所以每天都与别人拉开差距;因为不自律,所以会犯错误。时间一点一点流淌,人与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本文如此,纪录片亦是如此。任何纪录片终究会完,哪怕故事本身未竟。七年又七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竟这样坚持下来了。但就是这样没什么原因的坚持,成就了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它不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外国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是如此。曾看过哈佛公开课Justice,教授始终不断地追问,让你反思,在你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又继续追问,最终所有人也没能统一意见。但这恰恰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思考。我们追求的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这就是国际一流顶尖大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差别。类比之下,该片也是。尽管影片可能确实存在极大的局限,但是这七年又七年的追踪拍摄已经实属不易,这部跨时最长的成长纪录片确实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生。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七年生日作文【四】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被证明是对的.

这是十四个孩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鲁,那个在第三集出现从小就开始看报纸的那个男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很明确,初高中上什么学校,大学上什么学校,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他心里一直有个方向。

安德鲁的事业相当不错,同事关系非常不错,安德鲁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安德鲁的婚姻也相当不错,两人在一起28年,双方没有离过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鲁是个例外,安德鲁的收入水平可以让妻子在家安心当全职太太;两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顺利成长,并受过好的大学教育,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