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杨开慧故居作文(参观杨开慧故居有感3000字)

杨开慧故居作文(参观杨开慧故居有感3000字)

更新时间:2023-12-26 12:08:12
杨开慧故居作文(参观杨开慧故居有感3000字)

杨开慧故居作文【一】

莫言旧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内破损严重,在莫言出生的房屋内堆满了纸盒。

1988年,莫言在高密县(现在的高密市买了房,和妻子杜勤兰及独生女儿管笑笑从旧屋迁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从这里搬到管谟欣(莫言的二哥的家里,这座老宅,自此闲置。图为10月14日,莫言出生的地方平安庄,到处张贴着横幅。

现在的旧宅是5间共约60多平米的土墙平房,门朝南,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种着黄豆和胡萝卜,平时由莫言90岁高龄的父亲管贻范料理。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前,一男子向管谟欣(莫言的二哥赠送一面窗帘。这些天,常有些做企业的和自称搞文化产业的人找管家谈一些合作事项,管谟欣都没有应允。

以前老宅子还有两间厢房,后来随着管谟欣和莫言的大哥,还有姐姐的搬出,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图为10月14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因为平时大门是上锁的.,有些零散的慕名者就通过一面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由于进出人多,就形成了一条通道,这是一个老者站在通道上对着旧居拍照。

杨开慧故居作文【二】

20xx年3月14日,湖南司法警官学校20xx年第一批首授培训班党支部组织首授班70名党员,参观了任弼时和杨开慧的故居。

首先我们先参观了任弼时纪念馆,里面珍藏了他许多有价值、有纪念、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与物品。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忠于祖国,贡献于祖国,为了祖国的独立与强大奉献了他的短暂人生。他曾留学与国外,知识渊博。他有着骆驼一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即使身体不好也要硬撑着继续自己的任务,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叶剑英同志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是的,的确如此,我觉得骆驼对他的评价太贴切了,他索取很少,全是付出,等到他可以去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已经为革命付出了一切,没有了生命,谈不到享受。

我们随后参观了任弼时的故居,一路参观一路拍摄使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我将自己喜欢的景点都拍了下来,来到任弼时居住的地方一看,感觉很大,像是个富裕的大家族。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故居系砖木结构,共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我们进堂屋看到了任弼时的仿铜石膏胸像。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我们从外到内依次参观了一下,里面摆放了以前他家用过的东西,当我看到那些东西时,我就联想到他们以前一家的生活情景,里面的东西都非常具有历史意义,一点一滴的见证了任弼时同志的人生事迹,对于要了解他的人来说价值意义重大。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好党员,是我们党的好模范,是我们一生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无论在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发扬任弼时的那种骆驼精神,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将迎难而上,毫不退缩。

参观完任弼时的故居后,我们紧接着就去参观了杨开慧的故居。

首先进入的是杨开慧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大厅前有一副很有精神的雕塑映入了我的眼球,是杨开慧,她是那样的积极向上,那么有精神有力量,积极向上,昂首挺胸向前迈进,不畏艰难险阻,都将勇敢的.向前冲。我们在雕像前还进行了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随后跟着讲解员一路参观,杨开慧的事迹真是令人难忘、令人佩服。这个出身书香门弟的女子是一名好党员,她有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仰,相信她自己,她的夫君,她的许多同志都是在做救国救民的事情,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一样有着娇柔浪漫,有着温情脉脉,有着牵肠挂肚的种种情怀。并且在这纪念馆内展示出了她的一些为数不少的手迹,那文字语言朴素,纯然就是一个普通女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女性为了革命,为了祖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她激情洋溢、光芒四射,见证了中华民族女性的魅力所在。

杨开慧的故居坐落在长沙县板仓,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大小房间共36间。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我们从外到内依次参观了一下,各间屋里都摆放了以前她家用过的东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管是任弼时还是杨开慧都是我们党的好党员,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生命凭骨骼而挺立,人因精神而伟大,有限的生命会因时而逝,而高尚的精神会超越时代而永生。他们的那种无私奉献革命的精神将会永远停留在人民心中,永远像升起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照耀大地,是永垂不朽的。

杨开慧故居作文【三】

首先介绍一下老蒋: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国民 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 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 党政府总统等职务。1949年国 民党与共产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1975年逝世于台湾的住所士林官邸内。

介绍完了,我们就要去与他一生紧紧相连的地方:国民 党的民国大杂院。一进外院,就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军人的气息,旁边摆着老式的吉普车、简陋的黄包车、威风的拖斗,正前面还有一个蒋介石骑马时候的雕像,他不像关羽那样威风凛凛,而是有一种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我还上去拍了张照呢!到了里面,这种军人的气息越来越强烈了,展台里放满了手 枪、滑膛枪、手 雷、步枪、军刀、照明弹、子弹四周就是那些以前的寝室、照片、家具。这次又得说说正中央了,上面摆着蒋介石穿军装的照片,下面摆两把豪华的椅子和一张小方桌,我和爸爸妈妈都合了张照。再往右拐,军人的气息依旧不减,右边是蒋介石制造的著名事件和开国元帅、将军照片,而左边是一个军 火库,有大炮、弹 药箱、各种子弹、高射炮等等,种类非常之多。咱们继续往前走,吸引你的肯定是左边的.大型家具,家具我不用多说,无非就是缝纫机、大便桶、婴儿车、椅子之类的东西,周围呢,就是蒋介石的各种照片、事迹。直走左拐,也不知道是谁设的孔子教学图(全是雕像),后面就越来越离谱了,是罗汉洞,里面可有八百罗汉呢!然后就是四大天王雕像、千手观音雕像、如来佛雕像,终于走出罗汉洞了,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游乐设施,有迫击炮打靶、鱼跃龙门、轨道车,我一次玩了个痛快,真开心啊!我们又走进了一间屋子,那里面有皇帝坐的地方,我还坐上去当了一回小皇帝呢!走出这间屋子,才知道要走了,由于是时间关系,就去了一下雪窦山就回去了。

蒋介石的故居是如此的吸引人,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古老历史魅力,如果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

杨开慧故居作文【四】

阿炳,江苏无锡人,生于1893,卒于1950,民间音乐家。本名华彦钧。自幼随当道士的父华清和习音乐。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35岁时双目失明,人称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贫穷潦倒的阿炳开始了流浪艺人生涯,至卒。就这么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却谱写了一首流芳百世的乐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尚德礼乐之乡,又是民族民间音乐之乡。秀丽的太湖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孕育音乐大师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阿炳就是这块土地上聪慧悟性的结晶,是众多大师中最杰出的一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百姓收听有线广播,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天作为终了曲播放,每天晚上他的琴声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无锡人几乎都是听着这首曲子进入梦乡的。

我一直以故乡出了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而自豪。一直痴迷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无论是拉二胡还是小提琴最喜欢拉的曲子也是《二泉映月》。因为这首曲子最能叩击我的心扉。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界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音乐届的《天问》。

阿炳故居早在2007年就修复了,和我工作的单位相距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心里一直惦记去看看,但也许是离的太近了的缘故一直没有去拜谒过,只是去锡惠公园他的墓地参祭奠过。2012年11月21日中午一个冬日暖阳的时刻,我决定独自一人去他的故居看看,了却我心底的愿望,毕竟我用他创作过的名曲《二泉映月》的名字在榕树下成立过一个文学社团。另外年轻时我喜欢拉小提琴,最喜欢拉的也是他的《二泉映月》算是他的忠实粉丝吧。

走进崇安寺老图书馆的广场上就看见他的雕塑,一个投入的拉着二胡的阿炳映入我的眼帘。一个愤世嫉俗的阿炳惟妙惟肖。

走过阿炳的雕塑,就看见他故居的大门,也是阿炳的纪念馆。我想一个乞丐般的瞎子阿炳除了几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还能有什么遗留物给我们展示呢?刚想走进,却有售票员提示我说要十元门票。于是买票进入,居然只有我一个人!也好,让我静静地看,静静地拍。阿炳生于此,逝于此。走进这个大门就听见低回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诉。

此地原来是一个道教的祖庭洞虚宫,雷尊殿就是阿炳父子当年栖身的地方,但是这里的牌坊已经不是原来的遗物,为了增加些故居的内容是从别地移来的。

我能够理解崇安区政府修复阿炳故居的愿望,他们觉得阿炳故居里应该有些文物的。但窃以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能够有一间茅草房安身立命已经不错了,除了他的音乐能有什么贵重的物件留下呢?

阿炳和他父亲华清主持的道教道场雷尊殿。当然是2007年重新建造的。

门口的: 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

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聆听阿炳创作演奏的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六首乐曲。要认识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必须走进他充满传奇坎坷跌宕的艺术人生。阿炳出生于道教世界,家世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赢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他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赋予丰富的内涵。传世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给人以悲壮深沉的美,是音乐的天问,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阿炳是音乐的奇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从小受到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的濡染,一生勤奋好学,刻苦磨练技艺,多方拜师,广文博采,学而化用,因而他演奏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创造和个性的魅力。音乐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的灵魂,是他生命的呼吸和人格的尊严。听他的乐曲总是觉得有浩然之气浸润全身,触发你的隐微,令你潸然泪下!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特别善于运用时事新闻,编词说唱,揭露时弊,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他的“说新闻”成为无锡人民喜爱的“一绝”。

阿炳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而且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启示。不朽的阿炳,不朽的《二泉映月》!(我把前言拍下,回家将文字一一打印出来。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坎坷人生路,一把辛酸泪。

走进雷尊殿,这里已经布置成为一个展厅,一些图片和寥寥无几的纪念物。“处于逆境中的阿炳从来不肯舍弃音乐,也不向命运屈服,《二泉映月》回肠荡气充溢天地的气韵。他向命运的挑战,《二泉映月》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电脑合成的几位无锡籍的音乐大师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炳。

阿炳的六首乐曲,我最喜欢的还是《二泉映月》。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仅仅是哀怨委婉、愤世嫉俗的情愫,更有屈原的《问天》般的风骨。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真是倒不尽的人世苍桑、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乐中了。开始的一段由突兀起头,再平缓、舒畅低回,像是向人们倾诉着内心的不平和对旧世界的愤恨,浅唱低吟过后,是一阵急回宛转的高音,像是泉水湾过了九道湾似的面对一马平川的太湖水一泻千里,淋漓畅快的表达着阿炳的问天气势,问一切天下不平之事谁人能与评说?旋律反复、跌宕起伏,尾声部分急促高昂,像是透过黎明看到一丝曙光照亮着阿炳的心,使他的冰冷的心升腾起红色的火焰。这就是我聆听到的《二泉映月》啊!

阿炳留下最为有名的六首民乐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走到这里,广播里的一曲终了,我觉得灵魂得到了一次透彻的荡涤。感觉阿炳的音乐是在灵魂中的沉淀中撞击着我的心灵,用凄凉,悲恸的音符让人感知浮华之外的真实。它像是一个精灵,衔着歌声的翅膀,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是我读懂了阿炳,不如说是阿炳读懂了我们。每次倾听,我便拥有一颗感激的心,虔诚地思索和感动着,拥有了美好的静谧的心灵,仿佛听禅一般透彻的洞悉了这世界。

有人问,阿炳出身道教世家,文化不高有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卖艺的艺人,他怎么会成为一代民乐大师,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他的六首二胡琵琶曲又怎么会传之于世?要解开这些迷,我们不妨走进远去的时空和阿炳进行一次对话,触摸一下和他冷暖相知的琴弦。那把琵琶据说是他用过的原来物件,那把胡琴却不是。

走到他斑驳陈旧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

阿炳的穷家里该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啊?

只有一顶旧蚊帐,一片单薄的竹床。墙上挂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那个桌子上的青瓷瓶是原物吗?

家里的东西少的可怜,只有最基本的用具。

这张照片据说也是邻居发现的良民证上他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

一些碗盆和油灯。也不知道是否真是他的遗物。

据说这个皮箱是阿炳的原物。

二胡、琵琶、旧被子旧草席破衣烂衫,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阿炳的穷困潦倒。

杨开慧故居作文【五】

4月20日,虽然天气小雨,气温骤降,但却没有因此而浇灭了这群孩子的热情。从参观莫言旧居,听导游讲解莫言的成长之路,到学习扑灰年画和泥老虎的制作工程 ,孩子们认真拍照做笔记,好奇、兴奋和开心让他们这次东北乡之旅变得乐趣无穷。

据了解,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为期两天,分两个批次共有150位小学生参加。而他们均是来自青岛市一家教育培训学校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边玩边学习的体验让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这次去莫言故居参观,让他们一次文学大家的成长环境,然后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道理,远比学校里书面知识的浇灌有趣。”带队的吕老师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静心品味红高粱,文明体会东北乡”就是让他们除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之外,更培养一种文明的好习惯,不破坏沿途一砖一瓦,帮助旅途中需要帮助的小伙伴。

“本次游学之旅,我们首先会去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参观,下午则带领着孩子们去姜庄和聂家庄体验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制作过程 ,中午午餐的时间还将品尝高密的特色美食——炉包。”高密春秋假日旅行社的姜导游告诉记者,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将旅游与学习结合到一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游玩中结识更多的小伙伴,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女儿这次来高密游学,我顺便也跟着过来看看。”同行的学生家长徐女士则表示,她很早之前就想来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等地来参观了,可是一直都找不到机会。“这次和女儿一起来,主要是开扩一下她的视野,帮助她多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顺便也了解一下东北乡的文化氛围。”而此次游学中,与家长纯粹的学习性相比,孩子们显然要兴奋得多,“这次能出来玩实在是太爽了!”今年10岁的张惠瑶兴奋地表示,由于平日里爸爸和妈妈工作很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她,而这次简短的游学过程 ,除了让她认识了很多同行的小伙伴外,还见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而这着实让她开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