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6-13 05:17:44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一】

俗话里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老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积极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想要先进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被朱熹从书中悟出,于是借这一池清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即景至作。(个人推断)

鉴在文字发展史上一开始确实就指的是镜子,镜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正衣冠,端形止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有个暗示,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池塘,却也是要写明白一个和观察研究事物有关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这好比千变万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样才能鉴别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诉了读者一个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不断观察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自己才不会被错觉迷惑,才能正确得分析事情,解决事情。当然这里面的哲学道理我还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求新创造的精神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人只有不断改造自然才有空间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常把自己的观点隐喻在作品里,想使读者明白他的想法,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可读之处还在于氛围的营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刚才还是半亩方塘,现在却海阔天空,视觉上有种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飘渺增加了这种效果,有时我觉得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响了我去理解诗本身隐含的哲理。前一句过于漂亮,而后一句又过于平淡。读诗,我常常真的很难做到全面,往往仅仅局限于片面化的极致,好诗的内容却总是丰富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诗的文字意思,也还是常出错。不过,错多对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让我说,这首诗所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素材,通过对比加深说理的逻辑性的手法,都给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还有在心理上也感觉有些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吧。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二】

一天清晨,空气清新,南宋的大教育家朱熹,很早就来到郊外的一个方塘边看书。这里的风景很美,看累了,还可以好好地欣赏美好的景色。

看,蓝湛湛的天空中飘着千变万化的白云。这些白云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小白兔蹦来跳去,一会儿变成美丽的孔雀正在慢慢地开屏呢!

方塘的四周有着几棵柳树,柳树上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微风一吹,柳树的枝条动了起来,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正在梳理着自己那又细又长的秀发呢!

柳树环绕着的方塘很清很清,池中倒映出天空、白云、柳树和方塘边的花花草草。风儿吹过,这些倒影便随着风儿在欢快地跳舞呢!

这方塘的水是哪儿而来的呢?为何会如此清澈?于是,朱熹继续向前走。他边走边问路旁的人:“那方塘里的水是从哪儿流到那方塘里的呢?”有人说是从山上的瀑布冲写而来,有人说是从山远处的那一条大河里流来……

听到这里,朱熹若有所悟,走回方塘边,轻轻吟诵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啊,这活水不正如我们学习知识,只有源源不断地补给,从不间断,才能获得真知,不断进步!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三】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我们要深挖教材资源,插图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活用插图,能简化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灵性,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请同学们看看插图,说说插图上画了些什么?

2、当学生回答图上人物时,相机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简介作者”这一环节应“待时而动”,在学生最想了解诗人的时候顺水推舟地介绍。)

3、当学生回答景物的时候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好词,背诵写景诗句,丰盈诗中描绘的美景,并穿插诗句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

春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聪明博学的你可用上成语、古诗等)

4、看到方塘如此清澈,诗人不禁要问,他问什么?找到答案了吗?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

5、同桌合作练习说诗句的意思。

初次设计虽然利用了文本的插图资源,图文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体现了诗歌的文字美和意境美,但明显老师牵引太多,基本是一问一答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习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而且对诗句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观书有感作文800字【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