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五年级观书有感读后感)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五年级观书有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26 03:00:47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五年级观书有感读后感)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一】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二】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我们要深挖教材资源,插图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活用插图,能简化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灵性,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请同学们看看插图,说说插图上画了些什么?

2、当学生回答图上人物时,相机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简介作者”这一环节应“待时而动”,在学生最想了解诗人的时候顺水推舟地介绍。)

3、当学生回答景物的时候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好词,背诵写景诗句,丰盈诗中描绘的美景,并穿插诗句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

春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清澈见底的水中倒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聪明博学的你可用上成语、古诗等)

4、看到方塘如此清澈,诗人不禁要问,他问什么?找到答案了吗?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

5、同桌合作练习说诗句的意思。

初次设计虽然利用了文本的插图资源,图文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体现了诗歌的文字美和意境美,但明显老师牵引太多,基本是一问一答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习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而且对诗句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三】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

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四】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两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篡改得不错。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诗的含义算是揭示出来了。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五】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我告诉学生:“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发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写作的大好时光。我六点就起床,带着笔、纸和书来到郊外,寻找写作的灵感。

阳光明媚,空气新鲜,人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许多。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发现前方是个小池塘。池塘边长满金黄的油菜花,好似可爱的娃娃露出它们的小脸蛋。一棵棵油菜花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十分壮观。蜜蜂在油菜花间飞来飞去,又开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劳!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动,那毛绒绒、胖圆圆的身体,多么可爱!

欣赏完田间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转回池塘。这个池塘不大,目测应该只有半亩,呈方块形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天空蓝悠悠的,像刚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天空中飘着几朵云,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飘散开来。云朵和天光都映在这方池塘中,景色格外明丽,让我看后心旷神怡!

我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望着这清澈的方塘,静静地陶醉、沉思,突然,我的脑中产生一个疑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河里的水为何一点都不浑浊?带着这个未知的疑问,我沿着方塘向前走去,这才发现在方塘的源头,有一条小溪,溪里的水源不断地给方塘输送着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澈。

我顿时豁然开朗,难道学习上不也是如此吗?唯有不断地吸取知识,不断地获取学问,日积月累才会增长更多学问。忽然,我有了写作灵感,提笔写下《观书有感》这首诗作: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年级观书有感的作文【七】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