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10:11:29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一】

多年来,对项羽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籍上,只能在文字中去采集历史的蛛丝马迹。当我踏上宿迁,走进项王故里,与历史人物近距离接触时,内心满怀着期待,犹如朝圣般惊喜。

那天,天气尚热,与友人相约,乘坐大巴,开启了宿迁之旅。一下车,便被高大巍峨的古城阙所震撼,尽管是仿古建筑,但依然彰显出王者的威仪。只见项羽乘坐乌骓宝马的雕塑屹立城阙之前,乌骓宝马腾空而起,一身戎装的项羽英姿勃发。尽管时空已跨越两千年,尽管是静止的雕塑,但目睹之后依然可以感受到项羽当年嗔目叱之,敌目不敢视,手不敢发的神威。

由古城门进入后,由南到北依次参观了项府、项园、将署、项羽故居、项家宗祠、霸王古今馆、虞家老宅等十个主要景点。其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前为高大的汉式石阙。中院以英风阁为主体,阁内为项羽高大塑像。四面墙上嵌着反映项羽生平的十二幅浮雕,如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垓下突围等等。英风阁前面有霸王鼎,鼎上铸铭文,记叙了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英风阁东西建有碑廊,东廊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巨幅石刻。西廊为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历史名人歌颂项羽的诗作。第三进院为花园式庭院,正面为故居纪念室,室内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亭外有拴马槽。该槽相传为项羽饲养乌骓马所用,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院内植物多为松柏、梧桐,以及四时花卉。所以,项王故里,又称为“梧桐巷”。有一株古槐相传为项羽当年亲手手植,虽经历二千多年风风雨雨,但仍枝繁叶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见证着历史的烟云。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上面镌刻“项王故里”四个大字,此碑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县胡三俊所立。当地群众传说,立碑处即为项羽出生地。伫立碑前,不禁肃然起敬。

很是荣幸,在下午竟能观看一场楚风歌舞表演,真是大饱了眼福。当古典乐器箫、瑟、鼓、筝齐奏,发出悦耳的鸣声,几名身着汉服的妙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摆动着裙裾,面绽可掬的笑容,款款走向观众。只见她们时而顾盼生姿,时而颔首垂眉,时而莲步轻移,时而驻足凝望,时而如花瓣绽放般散开,时而如莲叶亭亭般合拢。舞动广袖如嫦娥奔月,来回穿梭如小鹿惊跃。那舞姿颇像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段舞曲过后,音乐由急促转入低缓,一身着另种款式的女子从幕后步入舞台,随后一王者打扮的男子紧随而来。其他女子则随即散开,扮作侍者。合着音乐的节奏,男女主人公以娴熟的动作演绎着舞蹈的丰富内涵,颦蹙之间,尽显妙态。几番轮回的动作变幻中,传达出男女主人公的情深意重、依恋重重。观众有的在忙着拍照,有的鼓掌喝彩。我对舞蹈完全是外行,自然不能尽解其妙。舞到高潮处,也跟着盲目喝彩。喝彩之余,不禁沉思,这不是一出霸王虞姬的故事吗?楚人分明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悼念他们已逝的霸王。曲终舞停,演员向观众敬礼致谢,台下又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们看懂了吗?又何尝不如我一样跟着盲目喝彩?

观舞过后,伫立庭院中,看着古香古色的建筑,回想着盈盈的舞曲,不禁想起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在四面楚歌中,楚兵兵败如山倒,虞姬向项王投过最是深情的一眸,凄然起舞,忍泪唱起“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后拔剑自刎。项王俯身痛哭,悲叹万千。当年吴中起兵,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成就美名。破秦列土,分封诸王,何等英豪。如今,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算的了什么英雄?大丈夫落魄至此,何其悲哉!

太史公对项羽一生功过是非做了恰当的评价:“自矜功信,奋其私智而不师青,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即已对项羽的功过是非做出了定论,不知为何后世史学家对项羽这么多微词?

说什么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从来都是牺牲了女人,谁人如项羽用情专一至深?说什么妇人之仁、缺乏谋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谁人如项羽草莽之前有如此愧怍?我常想,假若项羽霸业成功,则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多了一楚,少了一汉,延续着封建王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从此,少了一个光照千古的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精神乏力的时代需要有英雄的引领。进入英雄故里,缅怀历史,宜带着虔诚之心,顶礼膜拜。因为,历史,创造了英雄人物。就算失败,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二】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段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钜鹿之役、鸿门之宴、鸿沟协定、垓下之围、舞剑别姬、乌江自刎……文艺家们历来咏叹不绝。西楚霸王项羽,学术界、戏曲舞台或是民间,都记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简单而缺少谋略。

而我眼中的项羽却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会舞剑,会吹箫;不要江山,只爱美人;他不求权力,只盼自己心灵的归宿。他智勇过人、个性鲜明、有主见而不乏天真……

项羽的天真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他鄙视贪生怕死,鄙视阴谋诡计,一切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与他无缘,不论这行为能否导致一个多么功利实用的结果。他崇尚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崇尚祖父项燕那种坦荡悲壮的生命终结。

于是项羽就必然会鄙视刘邦。他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中让刘邦轻松跑掉,并非因为他的愚蠢和任性。他决意要***刘邦不是与他争夺地盘的需要,他是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个市井无赖。可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最终还是插回了剑鞘,只是由于那一刹那,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较量变成了鼠窃狗偷的阴谋!一个一生追求坦荡的人如何能容忍阴谋?历史证明,这一插剑入鞘铸成了大错。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项羽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项羽的本性就是一个诗人,本来对执掌江山并无兴趣,他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一马双跨,逍遥于山水之间。项羽与虞姬的相遇相识相爱,也许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浪漫动人。虞姬说“这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总有人要用刀说话”。项羽记住了,因为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说话,用人格的魅力和高尚。这样,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生死与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阵阵,悲壮悠扬,仿佛自天而降。“汉兵已掠地”,将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都听得京剧里虞姬唱“大王意气尽”,而真正的'虞姬,对项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静如水,拔剑自刎。作为项羽的女人,她和项羽一样,不为其他,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历史竟成了这样,项羽似乎明白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比起那些悲痛欲绝的儿女情长,项羽气吞山河、壮烈瑰丽的生命结剧给我们留下了说不尽的感慨和遐想。

这便是歌者,这便是诗人。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他要把战争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要把爱情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他要把生命写成一首诗……

他轻轻地割下虞姬的头颅,那温暖的血喷射在他的脸上;他微笑着割下自己的头颅,火热的血浇开了一片虞美人……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项羽不愧于一世英雄。他力能扛鼎,他享有崇高的威望,一声乱世怒吼,八千子弟跟随,他的江东精锐之师,在巨鹿城下,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给予了那个当年曾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致命一击。于是,始皇“千秋万世”的美梦被无情地击碎,成为了泡影。随着秦王朝大厦的轰然倒地,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宣告结束,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拉开了序幕。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死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放走刘邦之后,项王开始后悔。他想把刘邦抓回来***死,但为时已晚,刘邦已经走远了。历史和项羽开了个莫大的玩笑,此后他多少次想要***死刘邦,而刘邦都像一只乌龟,缩在壳里再也不会出来了。他不会再像这次一样的自取灭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四】

今年我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深有感触,无不佩服项羽的英雄气概。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之,破釜沉舟,***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项羽事实上和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五】

历史的车轮辗过,如过眼烟云的几千年中,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将永远被人铭记。

都说历史是给胜利者的传记,而项羽,这个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者,原本应被历史一笔带过的。或许是司马迁对刘氏家族的不满,把他,这与刘邦抵抗至生命最后一息的失意英雄记入了《史记》中的本纪。

残阳似血,映着滚滚黄沙。历史是无情的,它使得四面楚歌别虞姬,霸王终在乌江自刎。为何如此一支英雄部队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项羽的缺点不少。一是用人。刘邦知人善用,因此得多位贤哲。其实项羽手下也不是没能人,他的谋士范增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水平也算天下数一数二。可你看看项羽,只因前夜叔父项伯的几句话,在鸿门宴上竟然对范增的几次暗示,甚至是最后他忍无可忍的“明示”都无动于衷,结果错失了***刘邦的最佳时机。如此之事,极似三岁小儿所为。

二是贪财。同样是鸿门宴,张良替刘邦献上白璧一双给项羽,项羽欣然接受,还恭敬地“置之坐上”。气得范增都说出了“竖子不足以谋”这样的话。进了咸阳,白璧玉杯怎会少?项羽就是目光短浅,贪图小钱。遇上这样的主子,范增也只有叹息的份。

三是心无城府。这一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起老谋深算的刘邦来说,他还是太嫩了点。好不容易有个曹无伤肯给他做间谍,搞搞情报工作,愣是被项羽三言两语就给透露了。动不动就会被别人说出去,遭***身之祸的工作,换谁谁都不会去干。看了曹无伤这个刀下鬼,我们也自然明白:项羽这人,靠不住。

不仅这事儿,再往早追溯几年,尚还年少的项羽看到了秦皇威武的样子,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可项羽没想这么多。

再听听刘邦这小子说了点什么:“大丈夫安当如此!”多么妙的一句话呀!看似赞扬秦王,其实也道出了自己的伟大志向。

……

以小见大,由此,你或许能明白项羽————这一代好汉失败的原因了吧!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个战士”最后还是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来作为结尾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实,项羽大可不必如此,他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这样也酿就了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悲剧,说实话:“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会有期。”

知耻而后勇,项羽若能东山再起,那刘邦,怕也只有望洋兴叹的机会了。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六】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以下是“《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霸王项羽,千百年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无数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应当之无愧地受后人敬仰。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曾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28岁成为分封18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1、项羽不畏权贵抱负远大

少年项羽便凸显这一特点,“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有关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壮哉项羽!从这些话中无不体现这一特点。

2、项羽当机立断,有勇有谋

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的揭竿而起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喊,反秦的烈火迅速扩展,函谷关以东以大乱,秦帝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六国的军队已不可信,当年灭六国的是三秦子弟,如今守秦国为帝国尽忠的还要靠关中的子民,他们越来越勇,当年灭六国时的军魂又被唤醒,反秦形势颇为不利,在这危急关头,项羽站了出来,在叔父项梁都没有勇气的时候,劝宋义出兵,不成,果断斩***之夺取兵权,帅楚军出击,在巨鹿与秦军决战。他破釜沉舟奋勇在前,***兵斩将,夺城掠地,坑***二十万秦军,只此一役秦军主力全军覆没,这一仗***得帝国行将崩溃,***得诸侯无不胆寒,***的项羽威震天下,呜呼快哉!

3、项羽优柔寡断,政治不成熟

此特点人尽皆知,鸿门宴就是经典代表,亚父执玉环,掷酒杯,命舞剑,最终没能***掉刘邦。都因其犹豫不决,若项羽命帐内外伏二百刀斧手,掷杯为号,历史早就改写,另在封侯的问题上也体现其政治迟钝。刘邦请封为汉王,今四川好似永不与项羽为敌,实际为掩人耳目,在四川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伺机东进,夺取天下。可惜这些项羽都没意识到,亚父很清醒,可惜不是项羽,因为亚父不是西楚霸王。

4、项羽性格刚烈,亦有柔情

楚汉争霸,常年交战消耗都很大,且刘邦总不投降,又无法彻底将其歼灭,双方达成共识——谈判,刘邦提出以黄河的一条运河为界,运河以东为楚地以西为汉土,双方互不侵犯,项羽最终同意,准备东撤,但刘邦随即违约,猛攻项羽,军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悔之莫及,深夜在帐中饮酒作诗,与虞姬对和,悲歌慷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定是非常凄美的场景,无论谁在现场,都会为之动容,在注定项羽要失败的情况下,在刘邦用尽各种方式涣散楚军军心之后,在军中长期断粮也无后勤的情况下,仍有八百余名骑兵壮士跟随着项羽,

体现了项羽与将士的深厚感情,若非此,料想项羽早已成光杆司令了,后来唯有鲁地的人最后降汉也加以印证,项羽在战争的终点也是人生的终点,用痛快的一战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推向了高潮,***汉将,砍汉旗,斩百余汉军,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因无脸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我想那最后追随羽的八百余骑骑兵应该也都殉国了。

呜呼哀哉!真大丈夫也,我想项羽自刎时的眼神一定何其雄壮,他的眼神穿越千年,依稀浮现在我眼前……

感想:

项羽自他自刎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追思。项羽一生大起大落 ,没有显赫的背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闯出了自己的天下。一生虽短暂,却轰轰轰烈烈,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我认为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就要像项羽一样敢闯敢干,有理想有抱负,有鸿鹄之志,痛痛快快!若像蝼蚁一样活上千年,我宁像一颗氢弹,虽只有几秒钟却能给世界带来无比的震撼!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本色,如此气节,空前绝后。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此刻想起我山东老乡黄巢的一首诗,已表我内心的感慨也希望我的声乐学习能像盛开的菊花一样芳香透长安,美名传天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七】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各方旁观论道者所持观点各不尽相同,但是在数千年前,有这么一种潮流,自中原地区向各大边境民族席卷而去,狂风所袭之处,无不惊叹于这“西楚style”的风力威力之巨大。

这股潮流自秦末楚汉之争,一路影响至今,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道:“道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推崇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曾教导:“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们说的都是一个人——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个受亿万人尊敬的英雄,他年幼时曾对着位高权重,高高在上的秦始皇,与其叔父项梁道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志。他做事果断却少了些细腻,曾说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但又是个三分热度的***年,略知兵法大意,又不肯竟学。那时他也十几岁而已,与在校高中生年龄相仿。在现代,顶多是个顽皮的古惑仔,但是,那是一个人民群众表面乖乖仔,背后要民主要自由的时代,只要有人敢出头,很快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项羽为人意气用事,这对他今后的命运影响不小,战争前期,这么一种性格可以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自己做出来,并且在那个时代受数人响应,战争中期,易被人利用,错失多数良机,走向失败,战争后期,项羽的意气用事使得千古中华华夏子孙为之叹息,自刎于乌江。

项羽也是位多情男儿,兵败之际,又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饮于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又回想临死不远,身边的美人又该何去何从,于是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虽说项羽做事有些让人惋惜,但却是一个能推翻大秦帝国的男人,做为男人,他够义气,够勇猛,作为反抗者,他也够成功,项羽的名声也要比刘邦大得多,即使没有成为帝王,他也已经名留青史。

谁都愿意跟一个义气,勇猛,志向远大的人做朋友,项羽就是这么一个人,所谓的“西楚style”是指人们要向他一样,做一个大方的人,豪迈的人,做事不拖泥带水。后代人缺的正是这么一种性情中人。

有这么一场风,他刮了数千年,这股风越刮越大,这是一股与众不同的姿态,这是一股气壮山河的史诗,这还是一种绝世的“西楚style(风格)”。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作文【八】

“本色英雄”,多么精辟的四个字。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亦不失本色。但本色英雄很难成就霸业,只能成为霸王。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想要让世人听命于你,就必须有足以让人心服的本事;武力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武力能征服人一时,却不能征服人一世。或许在当时,全天下没有一个人是项羽的敌手,但项羽再强也总有疲惫的时候,精力不足的时候,他不可能将天下的人都***了,即使都***了,那还叫什么霸业。他不可能让天下人真正屈服,自负的项羽,否定一切,又怎能让天下人认同你呢?

本色因为你独异于人,有过人之处,有超世之才,可惜项羽不会将它化为超世之业!项羽能够在战场上奔腾驰骋,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却在政治舞台上捉襟见肘,狼狈不堪。项羽是为了自我而活,为了书写自我的本色而活,所以无法被天下人所拥护。没有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败,就没有项羽的本色。项羽既成就了本色,就成就不了天下。

若玩弄手段就不是项羽,向别人求助就不是项羽,不天真就不是项羽,不自负就不是项羽,不冲***在第一个就不是项羽,过乌***不是项羽。唉!可惜啊,本色却不合乎时势,刘邦的卑鄙,刘邦的懦弱,刘邦的阴险,却成就了刘邦。

项羽的本色,注定了他的孤军奋战,注定了他的杯具。眼见着自我打下的大片江山被别人轻易吞噬占为己有,项羽能做的,仅有在战场上拼***,在政治场上乱闯,身陷四面楚歌,最终自刎于乌江。我一向在思考,为什么项羽欲过江而终又可是。正是因为他的本色。

乌江亭长如果不说出那一番话,项羽是会过江的,然而既然你张口说要助我,而我(项羽)又如何肯理解你的帮忙,我堂堂项羽绝不会求人饶命,不会苟活在别人的'怜惜施舍之下,这有辱我(项羽)的本色。所以我(项羽)可是江,死也不会再过乌江。是乌江亭长葬送了项羽吗?不能这么说,我倒觉得是乌江亭长成就了项羽的最终辉煌。乌江亭长给了项羽最终一次施展本色的机会,让项羽能够在此狂放歌唱。

试想,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样样呢?会理解江东父老再次的称王吗?与刘邦再次战斗就能获胜吗?能重新夺回霸业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项羽的本色,所以注定不可能。那失了本色呢?就不再是项羽,不是项羽就更不可能成功。所以正是乌江亭长的这一番话,给了项羽最终的舞台,让项羽将自我的本色完整亦是完美地抒写下来。这,就是项羽,本色的项羽!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