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推荐新华书店400字作文)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推荐新华书店4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2-25 09:04:42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推荐新华书店400字作文)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一】

人有了两个性别,就要冥冥中将两个人连在一起,用老人们的神秘学来讲,那都是命中注定的,谁也改变不了的。希望月下老人不要发脾气,将红线乱接,否则就要天下大乱了。

用单身人自己话说,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可如果反过来说的话,就是一个人没饭吃,全家饿肚子。不过,倒是有了家庭后,一个人做饭,全家人吃饱,这吃饭的问题不用全家齐上阵的。一个人吃饱简单,如果想要吃好的话,那就困难了,一个人的饭,也没人管你吃的好不好,倒是那些小饭店挺喜欢单身的,可以给他们送营业额的。

既然世界是两口子的,那么,就应该找一个人生的伴侣,给自己多一个牵挂的对象,也多了一个牵挂你的人。在某个时期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丁克家庭,现在却没有了丁克的`说法了,也许当年的丁克家庭食言了,或者正在后悔呢,年轻时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悔悟的,可是不要用后悔来悔悟。

两个人在一起需要爱,爱是什么?也许许多人都不知道爱是什么,只是挂在嘴边,遇到自己爱的人,却让爱意外的事情给阻隔了。两个人的爱容易在一起,但是,两个家庭爱在一起却很难。

《岛上书店》的爱情故事,就像那座岛一般,孤独的两个人,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的,这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爱情观,虽然我们吃这美范儿的食物,穿着美范儿的时装,但是这个爱情观却印在骨子里,无法改变,至少现在还是这样的。

对于美范儿的爱情,也不能像整容般的去模仿的,即使那些感觉受到美范儿影响很深的人,回到自己的那个村子里,一切还是要按照祖训来的。难道这爱情的观念受文化的影响这么大吗?看着身边的孩子,等他们长大的时候,这爱情会是延续着现在还是会出现他们世代的新爱情呢?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二】

星期天中午吃完饭,我和妈妈到高新一中旁边的邮政书店去买书。

一进大门就看见几排整整齐齐的书架,书架很高一直快伸到房顶,书架上全是摞的整齐的书。

我和妈妈在书店里转着看。第一排书是工具类,工具书里包括各种字典,词典,有新华字典,词典,英语双解词典。还有成语词典,唐诗、宋词、元曲。工具书里还有各种地图,种类很多。

我看见第二排书架牌子上写着文学类,我说这是大人看的书。妈妈说包括世界各地著名的作家写的名著。我现在看不懂,上学多认字多学习知识就可以看懂了。

第三排是故事类、漫画类、搞笑连环画。有图画有文字很有意思,妈妈说这时一些很通俗易懂畅销的少年儿童读物。

书店里最后排是教材类和各种试卷,各种年级的课程课外辅导和试卷。我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大哥哥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在书店里我还碰见了我的同学刘亦婷,我们俩一起在书店里看自己喜欢的书。我自己选了本手工制作类的课外书,课余写完作业我在家可以制作手工图画。

今天仔仔细细转了书店,了解了书店里图书的分类,妈妈告诉我书店里书很多,每种类型的书有牌子标注大人小孩很容易选择到自己需要的书。我觉得今天去书店是有意义的事情,以后有时间我还要去书店多了解,学习各种知识。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三】

今天是星期天,天气晴朗,妈妈带我去逛书店。

我们来到新开张的鞍山书店。走进大厅,里面亮堂堂的,给人一种豪华舒适的感觉。书店分上下两楼,底楼有文具超市、音响光碟、电子产品等五个售品部。二楼则是各类书籍,什么文学名着、当代小说啊,什么天文、地理、建筑、军事啊,应有尽有。

我早已迫不及待了,就三步并着两步,一溜烟儿跑上楼,找到“文学名着”和“自然科技”书柜,翻阅起我喜欢的书来。我看看这本,又翻翻那本,虽说书又多又精彩,可反而让我拿不定主意了。有的文字太深,有的篇幅太长。忽然,我眼前一亮,一套装帧精美的探险小说《哈尔与罗杰历险记》映入我的眼帘,它仿佛在对我说:“嘿!储圣杰,快逛我吧!快逛呀!”我仔细地瞧了瞧,觉得真不错。这套书共有14本,什么《亚马孙探险》、《南海奇遇》、《海底寻宝》、《勇探火山口》……这些引人入胜的名字和封面上动人逼真的图画,让人看了也从心底里喜欢。我拿起第一本就看了起来,那生动的语言,惊险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我像着了魔似的站在那里。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我还在痴痴地看着,连脚都不觉得酸。

正当我看得入迷时,不知谁在背后说了句:“咦?这小孩在这里看了半个多小时了,到底是逛还是不逛呀?”这句话使我如梦初醒。我一看,妈妈已不在身边,她在另外的书柜旁看着书呢。我忙对营业员说:“逛的,逛的。”于是去把妈妈叫过来,付了书款。

逛到了一套喜欢的书,我捧着它,忙催着妈妈回家了。一路上,我真比吃奶油蛋糕还开心,觉得逛书店的味道真好。

推荐新华书店的作文怎么写【四】

现在沈阳的新华书店规模大、功能全、数量多,大小书店星罗棋布,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人们购书非常方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沈阳,新华书店屈指可数,人们想买本书往往要走十来里路。

记得当时沈阳最大的新华书店坐落在太原街,是市一级的书店,再有就是区一级书店。沈阳区新华书店在中街附近,也就是现在的荟华楼对面;皇姑区新华书店在北行南边,位于长江街与岐山路交汇处的东北角;大东区新华书店在小津桥路北,大东区政府西侧;铁西区新华书店在兴华街上,与和平影剧院毗邻;和平区不愧为沈阳的文化区,除了太原街新华书店外,区内还有马路湾新华书店、北市新华书店,在西塔东边还有一家朝鲜族书店。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些书店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渴望文化、渴望知识的足迹,我的上千册书藉都是在这些地方购买的。

我当时不论是买书还是杂志,都会在扉页上写下“购于XX新华书店或报刊门市部”字样,并记下年月日。上周在家整理书藉刊物,看着那扉页上的字迹,往事如烟,涌上心头,一幕一幕,如在眼前……

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用当时的话讲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威风。当收音机里播放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时,年少的我和父母一样沉浸在自豪的喜悦中。当时我在沈河区团结路第二小学读四年级,那天放学后我去三角地附近的百货商店买作文本,偶然看见了那本《人造地球卫星》小册子,我让服务员拿给我,我翻了翻,非常想买,一看定价两角五分钱,我兜里就两角钱,即使不买作文本也不够,只好作罢。晚上和母亲要钱说想买本书,母亲听说是买课外书就没给我钱,我很失望,闷闷不乐。父亲看在眼里,没有说什么,趁母亲去井院投洗衣服的空隙,父亲问我买什么书,我如实说了,父亲未加思索就从兜里掏出三角钱给了我。次日,我去百货商店买书,书竟卖完了。我只好赶到离家最近的北市场新华书店,如愿以偿地买到了书,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地球,知道了什么是卫星,对太阳系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燃起了我强烈的求知***。

上中学后,我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在北市新华书店陆续买了《宇宙的秘密》等自然科学读物。当时再版发行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总共有十六七册。想拥有这套丛书成了我的梦想,但全买下来得六七块钱,父母肯定是舍不得的。那时学校遵照***“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精神,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务农劳动。1974年暑假,学校让我们来到小北关街附近的红旗开关厂劳动,厂里每天给我们补助6角钱,这使我们的劳动热情格外高涨,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我挣了18块钱。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应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用这笔钱给父母买了两盒牡丹牌香烟,剩余的17块钱全部买了书。我首先想买的是买《十万个为什么》,我冒着酷热来到北市书店,但没有整套的,只好有哪册买哪册了。我又赶到太原街书店,拾遗补缺又配上了几册,但还是不全,为了配成套,我中午饭也没吃,饿着肚子一咬牙,花一角钱乘环路电车来到了中街书店,也许是我的执著感动了上天,缺的那几册这里竟全有,真让我喜出望外,当即开票付款,服务员帮我把书捆扎起来,我就乐得屁颠屁颠地回家了。这套书的阅读,拓展了我的眼界,也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我没事就给同学出问题,最后还是我自问自答,让同学对我刮目相看,有人还给我起个绰号“万事通”。这年在我加入共青团的审查会上,班主任王老师对我的评价是“爱读书,知识面宽。”

1978年春,我来到沈阳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同我一起入厂的青工学会了吸烟,还经常和老师傅们出去喝酒,但我有点不随乡入俗,显得有点另类,即不吸烟,也不喝酒,而是把钱省下来买书。班组里有位1974年入厂的青工叫潘英华,还有一位下乡返城的知青李月来,我们仨儿都爱读书、爱文学,成了工段里的文学青年。工余和午休时,我们就在一起交流读书。遇到雨休或下班后,我们就结伴来到附近的书店转转,往往都不会空手而归。尤其是发了薪水后,咱仨儿每人都会买三四本书,我的那些中外文学名著大都是这个时期买的。当时再版的中外文学名著都是畅销书,常常供不应求。1979年夏天,我们来到亚洲电影院对面的朱剪炉工地施工,为了第一时间买到新出版的书,咱仨儿几乎天天去中街新华书店,一来二去竟和卖文学类书藉的胖大姐成了朋友,后来胖大姐不但向我们通报最近要有什么新书上架的信息,还把对我们想买的书留下来,有了这个“后门”,我们买书就方便多了。我的《复活》、《红与黑》、《高老头》、《巴黎圣母院》都是在胖大姐的关照下购得的。现在想起来对胖大姐还心怀感激之情。那些年工地在哪里,工地附近的新华书店就会留下我们的足迹。高尔基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阶梯上留下了我们向上攀登的足迹,我们无怨无悔,有趣有乐!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图书市场的放开,书刊批发市场的成立,大大小小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沈城,买书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从那以后新华书店去的确实少了,但我对她的感情依然如故,时间抹不去记忆,凝结在知识里的书店情结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