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悼念死者的作文结尾)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悼念死者的作文结尾)

更新时间:2024-01-05 09:20:45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悼念死者的作文结尾)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一】

在我经历这件事之前,邻居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邻我家而居”的人称邻居,然而两者之间是不存在其他任何联系的——和陌生人一般。后来,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意义,知道了邻里间还可以存在一种很美好纯真的感情。

那一天中午放学后,我到家时却发现竟没带钥匙!这可怎么办呀?爸爸要一点半才能到家,那时上课肯定迟到,再加上还要吃饭;打电话给妈妈的话,赶回来就要一个多小时,也不可能。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走廊里直跺脚,差点就要哭出来了。

这时,背后传出一句轻轻的,带着亲切感的话:“小朋友,你怎么了?和阿姨说说,或许我能帮你。”听到这话,我好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一股脑儿把事情的经过全都说了出来。

阿姨听后,立刻说:“啊,那你到我家来吧!我保证你能按时上学,并且吃的饱饱的!来,快进来吧!”我当时因为十分着急,没怎么谢就进了阿姨家。

走进阿姨家,明亮的阳光立刻洒进了我的眼睛。亮的有些晃眼。客厅收拾得很干净,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带着舒适和温馨。“快坐吧,别站着呀!你先看会儿电视,阿姨去烧菜……”我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斑:是感动,实兴奋,还是疑惑?

不一会儿,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了桌,“阿姨怕你迟到,没来得及烧什么好菜,你就将就将就吧!”我也许是饿极了,说了声“谢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饱喝足后,阿姨又塞给我一大把糖果和水果,说:“路上慢慢吃,别急,时间还来得及!”我的眼中闪出了点点泪花,说了不知多少遍“谢谢”,离开了阿姨家。

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这不到一小时的时间让我完全改变了对邻居的看法。邻居之间,原来可以搭起这么美的一座桥;存在这么纯真的一种情。尽管如今那位阿姨已经搬走了,可她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时间的海水冲去。这不仅仅因为她对我的帮助,更因为她让我对邻居有了新的见解。我的好邻居!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二】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我喜欢明媚的阳光,它给邻居带来温暖与希望,在阳光下邻里可以闲聊,尤其是老龄人,孩子气的我们无不嬉戏打闹。在夜晚我也喜欢仰望天空,喜欢那无数的星星衬托着一个月亮,在月光下我们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亲戚再好也在远处,所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忧伤,无法用言语表达,也许文字也有阻隔。想起过去我家前院有个比我爸爸还大的,我觉的好久没见似乎有些想。他人虽说固执,但对我和我们家都特好!特别是我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我,我家有什么事都过来帮忙,久而久之便真的成了亲戚!记得小的时候他总会从裤子口袋里变戏法样的给我几粒糖或者杏子`李子。而我总是心安的享受着这些从没有去想过这是他舍不得吃的……后来我上学了学习上的压力使我对他的记忆也便渐渐忘却了,但他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对我好对我家好……他会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悄然的把我们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会在我爸妈不在家的时候过来给我做上一顿丰盛的饭菜;他更会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他会在雨雪天气习惯性的站在路口等我放学,也会对我的学习倍加关注,更会看着我的成长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

有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此我并没有太深的理解,但只要记在心里就好了,不需要言语!十五的月亮不一定是最圆的,就像人生一样最美好的日子不一定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我喜欢蹲在马路上,看着梧桐树叶一片一片的掉下来,回忆起邻里之间那种简单而又美好的幸福,一直掉满整个大地。我总是觉得那些树叶慌慌张张的掉下来是为了遮住一个大秘密,而我扫开落叶,看到的总是黑色的柏油马路,就像我蹬在路边看见天上慢慢走过一朵云,我就会傻傻的望着天空,想想在家的那段日子,我曾没有好好相处过的往事,为此我甚是内疚!云后面还是那个千年不变的天空,仍是那个天空,总是那个天空。这让我明白一个煞是简单的道理,对人要厚道!无论是对谁都要以诚相待!豁达,宽容!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邻里你快乐,不要哀伤……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在那个季节里一个邻里曾毫无奢求地关心我,可我却傻傻的连句话都不会说,真的好想邻里之间的那段日子,喜欢文字的人注定是寂寞的。

邻居给了我温暖,这份温暖伴着我成长;邻里情给了我感动,这份感动让我珍惜。于是我告诉自己,我要好好的生活,不再寂寞……

关于悼念的作文写事【三】

当我得知母亲病危,急匆匆赶回老家时,黄裱纸和白床单已经严严实实地覆盖着母亲的遗体。人们的悼念,无法慰籍我的悲痛和愧疚。我的眼前总是不断地浮现出母亲明澈温柔的眼睛和慈祥的面容。

母亲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女人,一个斗大的字认不得半升的文盲,一个被封建的裹脚布缠小了脚的村妇。母亲生长在汉江边一个叫安家洲的村子,17岁那年出嫁到了孙家。在那里,她尽心尽力地为着自己的丈夫、孩子操劳了五十九个春秋。母亲生育了七个儿女,把我们姊妹五个拉扯成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在生产队里,她颠着一双小脚跟棒劳力一样,插秧割谷,挑担打场……那时候,父亲长年在外,哥姐时常出工,我和妹尚小,喂猪烧饭,缝补浆洗,家务活儿几乎全是母亲的。母亲忙碌的身影活跃在田边地头,屋里屋外。现在我简直不敢想象在那些年月里,母亲是怎样用那双孱弱的肩膀支撑着一个家大口阔的家庭的

俭朴是母亲最大的特点。那些日子,七、八口人的农家生活起来可谓捉襟见肘,饥寒交迫。父亲每个月拿那点钱,除了应付人情往来买盐打油外,还得积攒起来盖房子,给两个哥哥成家。所以,母亲总是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个子掰成两半花,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赶情送礼,一应考虑得十分周全,安排得井井有条,因而避免了很多农户“有了一顿胀,无时翻眼望”的窘境。我是在艰苦的农村长大的,然而,时常忘却了母亲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惨烈情景,很难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前几年,二哥为了照顾父母,把老人接到了工作的中学,古稀之年的母亲仍然闲不住,见到学生们抛撒的饭菜便心疼不已,收拣起来,洗净晒干,让大哥驮了回去喂猪喂鸡,别人却说这些老年人是生就的“鸡爬命” 母亲善良的品格为村人所称道。她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这种精神品行她保持了一生。她对别人特别是生活际遇比她差的人,给予了真诚地关心和同情。一声“李大姐”、“李婶”或“二奶奶”,你要借的甚至索要的东西她总是倾其所有尽量满足你。

我们和伯父家住一个四合院,两大家、人经四辈、二十多人,免不了磕磕碰碰,母亲和大家总是和睦相处,和伯母妯娌间没吵过嘴,和父亲生活了几十年没红过脸。记得那年村里来了一家姓吴的下放户,母女三人,老的老,小的小,麦蒜不分,农事不谙,生活得十分艰难。母亲一有空就去吴家,帮助种菜,指点农活,料理家务,体贴得像自己的亲姐妹,而吴家返城时,只送给母亲一个锤头大的盐罐,村里人都嘲笑母亲,她却一笑了之,因为她不贪图一丁点儿回报。

母亲生性孤僻,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爱与恨、褒与贬,不善溢于言表,更不会花言巧语。小时,我最担心的是母亲生病。她的胃病经常犯。发病后,她总是使劲地捂着胸部,咬着牙轻轻地***,汗水时常浸透了她的衣衫。有时深更半夜,我吓得六神无主,要去大队卫生室喊赤脚医生,母亲总是拦着我,说:“不碍事,老毛病,一会儿会好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不知捱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的黄桶、瓷缸、瓦罐,这些装粮食的家什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村子里的榆树皮、杨树叶之类的早让人吃光了。大肚子病仍像瘟疫一样在肆虐,见天都有饿死人的讯息。为了一家人活命,就在生我的月子里——59年10月,母亲不顾劝阻,和大妈、谢婶一起顶着凛冽的寒风和刺骨的霜冻,潜入夜色笼罩的田野,去偷邻村那可以维系几条生命的萝卜缨。就是个料峭的冬夜让母亲落下了终身的癆疾!但是,谁能够理解母亲这种自我牺牲的品质呢??

母亲是我童年的梦境,成长的希冀,造就的欣慰,困苦的忧虑……我现在追忆母爱,自然想起了这段往事。那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这天,我和几个稚童坐一个叫金贵的哑巴开的“快活车”(儿时推板车的一种游戏)。他将板车从高耸的土台上往下滑行。正当我们兴高采烈时,板车撞在木头上,翻了个底朝天,我的额上被铁钉划了一条几寸长的口子,皮开肉绽,血流不止。母亲闻讯赶去,抱起我到卫生室简单包扎后,一口气又抱到八里多外的公社卫生院,缝了13针,望着脱了险的'我,母亲才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瘫坐在那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不会忘记母亲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一经一纬织的毛蓝布。更不会忘记79年临上财校时,母亲把藏在箱子底舅舅给她做生送的、她自己舍不得穿的一段粘胶布给我做的一条细布裤子。“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话一点也不假。我记得93年上半年的一天,天刚亮,父亲就从几十里外的老家风风火火地进城来撞开了我的门。原来,母亲听别人传言一个行长出了经济问题,她和父亲辗转反侧,彻夜不眠,鸡叫二遍就催促父亲赶早班车到城里来弄个究竟……

就在母亲去世的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因脑血栓偏瘫了一年多的母亲,饱满的面庞已经变得非常消瘦,她知道她已经像耗尽了油的蜡烛随时会突然熄灭,已经处于昏乱状态的母亲,在我离开她的床前时,突然伸出干枯的手拽住我的衣襟,我顿时感到无限的悲痛和无穷的悔恨。我答应要在她身边守护两天的,但是我没有履行我的诺言,没有尽到应有的孝道,没有想到那次竟成了永诀。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