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准高三学生感到焦虑作文)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准高三学生感到焦虑作文)

更新时间:2023-01-28 16:00:36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准高三学生感到焦虑作文)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一】

当时间在不经意间推开大二的门槛时,我还在门口忧郁,彷徨,找不到方向。面对着即将开始的大二生活,自己竟有些恐惧。害怕得到什么,也害怕失去什么,更害怕的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蹉跎岁月。20岁的人了,恍惚一夕之间老去很多,也渐渐的多愁善感起来,面对着生活,已无儿时的激情和憧憬了。

总觉的自己多少有些悲观主义,当别人看到事物好的那一面时,我却看到的是另一面。总有一天,我会悲愤而死。突然感觉话题有些沉重,我似乎太放纵自己了,将自己的悲哀传给别人,不是一件好事。

换个话题吧,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无论如何,也要纪念一下大二的第一堂课。我们的第一堂课是听力,专业课,相当无聊。老师在前面口若悬河,我却在下面哈欠连天。换作一年前,我或许会相信老师所讲的话,而现在,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在忽悠我们,无稽之谈。

可悲吧?自己堕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只能自己去承受。所以,我已明白,生活不相信眼泪。

窗外,阴雨绵绵,冷风吹过,已有些入秋的感觉。一年的光景又过去大半,不知道未来的生活将是怎样。

加油,enya,勇敢些,坚强些,做最好的自己!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二】

不过话说回来个人觉得,但凡是靠这样读一本书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其实无论是什么,都无外乎是,“一个人乱想,想的太多” 造成的。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句:

引发焦虑的是对于事物的感知而非事物本身

这句真的`是人生真理

看法想法决定一切,甚至能够包括自身的极限都能够改变。(而人的看法源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与后天的环境他人的行为所影响)

(先天无法改变,但是后天是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比如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学会提前预演、比如多多沟通)

人心真的是很有趣的东西,愿大家都心理健康。

焦虑的我高中作文六百字【三】

解惑的一本书。几年前我就买到了纸质版本,磕磕巴巴看了个开头。几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这本书重新读起来便也是合时宜的。阿兰德波顿是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文章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既讲究学术性(从他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不费劲。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