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14:46:53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一】

腊月将至,我开始咂摸起飘香的年味儿来。

其实,冬至时,庄户人家已有了依稀的年味。冬至那天,和过年一样,要吃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只是,冬至离年远,味道便浅浅的。浅的好像一丝儿烟,日子一过,马上烟消云散了。“冬至十天阳历年”。农家谚语,很准。阳历年,不算年。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只不过是普通年份上的加加减减。年龄,还是老年龄;迎送嫁娶,照常进行。日子,再平常不过。真正的年味儿,是在进了腊月里。

一进腊月,年味儿便随着倒数的日子,一天天的压缩凝聚。这时,我常常跟在妈妈身后,像妈妈的一段影子,形影不离。我撒娇似地问妈妈:妈,什么时候过年呀?妈妈依旧忙着手上的活,并没有回头:快了,自己看月历牌去。月历牌挂在东屋的山墙上。我跪在小坐柜儿上,翻着厚厚的,尚没有撕下几页的日历,心里偷偷的记着数。等到翻到那张喜气洋洋,印着大红的“春节快乐”的日历时,悄悄地把它折起来。那一天,我将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花糖,兴许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月才到年。腊八粥,香又甜,转眼就是二十三。二十三,糖锅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酒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腊月里的每一天,似乎都在为年忙碌。难怪常听妈妈唠叨:这哪是过年呢,越到年底越忙活。

腊月初八,习惯上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熬的功夫越长,越好吃。为了能让我吃上腊八粥,那天,妈妈起得很早。我是被灶膛里噼噼啪啪的爆破声惊醒的,一翻身,趴在暖和的被窝里。其时,窗外黑咕隆咚,离天亮还早。我看见妈妈蹲在灶台前,低着头,正向灶膛里吹气。柴有些湿,不爱着,股股的黑烟从灶口冒出来。冷不丁,“呼”的一声,一团火苗像淘气的小蛇窜出来又缩回去,吓得妈妈向后一仰,险些跌坐在地。红红的火光映在妈妈的脸上,妈妈的脸上已是泪花儿莹莹。

做腊八粥的原料,除一些红枣和江米需到集市上去买,大多是自家地里产的,有时何止八样。十几亩地的花生这时已经卖出去了,留下的种子装在口袋里,码在西屋,随时包来用。头儿天,妈妈把一些红小豆或是黄豆,铺在簸箕底,坐在台阶上,就着阳光,把里面的碎石头和土坷拉捡出来。妈妈捡的很仔细,即便那样,喝粥的时候,也常被漏网的石头,“嘎嘣”一声,硌到牙,麻酥酥的。腊八粥里面还要放糁子、大米、小米,或是高粱米,简直是庄稼大杂烩。

这时候,屋里已经热气缭绕,腊八粥快熬好了。妈妈叫我起床。等我洗漱完毕,妈妈已经给我盛好了满满的一大碗。腊八粥被妈妈熬得又粘又香,我呼噜呼噜的吃了两大碗,身子立刻暖呼呼的。妈妈问:吃饱了吗?我说吃饱了。我拎上书包去找学伴刚子。我问他,吃腊八粥了吗。他说吃了。我说香吗,他说香。我们走在村外的小路上,大团大团的热气从口中呼出来。东方天际已经有了鱼肚白,今天似乎亮的早。莫不是这三九的凌晨,被我那两碗腊八粥给慢慢地融化开了?

过了腊月十五,人们开始赶年集。村子离两个集市近,一个在北边,五里地;一个在西边,十里地。两个集的日子正好错开,所以,可以天天上集。腊月二十以前的年集,人们并不怎么买东西,只是去集上转一转,凑凑热闹,选选年货,粘粘喜气。西院的大哥,有辆三马车。这时,他站在大街上,扯起嗓子喊:“赶集去了。”不一会儿,胡同里就会闪出大娘大婶,有的还拎个小马扎,说说笑笑的坐满一车。“突突突”,三马车驶向村外,半路上还能捎带上几个等车的人。

我一般是不随父母一块儿去的,他们去的晚。妈妈刷家伙洗碗,父亲煮食喂猪,等忙停当了,都快晌午了。我是和伙伴百岁,一块儿早早的去。

我们到的时候,集上人还不多,都是些卖年货的。常摊有固定的摊位,不必火急火燎的来,那些想趁着过年赚点钱的,比如,卖春联,卖年画,卖瓜子糖果的,就必须摸着黑早来,占个好地方。大约过了十点,集上开始人多起来;再过会儿,就已经人挨人人挤人了,真是摩肩接踵,水流不透。我俩像两条小泥鳅,在人群里滑来滑去。头顶上到处是小贩的叫卖声,招揽生意。

卖年画的把年画挂在路边的墙上,把残锈的红墙装饰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我喜欢彩色的画,喜欢画上面的故事,在这里我要流连很长时间。年画大多是戏出,有《春草闯堂》、《穆桂英挂帅》、《凤还巢》、《女驸马》等。凤冠霞帔,战衣彩翎;女扮男装,秀态英姿。真是光鲜耀眼,俊俏撩人。我徘徊在画前,仔细地看画下面的小字。虽不能窥全貌,但也能了解个大概。这样的画要贴在正屋的大墙上,蓬荜生辉。还有几样小尺寸的画,如“年年有余”。画上一个胖小子,憨态可掬;怀里捧着一尾鱼,旁边还有金灿灿的元宝。画面是红的,元宝是黄的,红黄搭配,喜气洋洋。这帖画大都贴在嵌在山墙上的窗户的两侧。

我俩在集市上穿梭游走,偶尔便会撞见村里的熟人,正在糖果摊前。其时,正是腊月二十左右,满摊上都是白里透黄的糖锅儿。他们问,吃不吃呀。我俩不说话,却不错眼珠的盯着糖锅儿。他们笑笑,买一点给我们,嘱咐我们不能多吃。我俩接过糖锅儿,哧溜一下,没影了。妈妈曾对我说,糖锅儿不干净,不要吃。我可顾不得。我俩边走边把糖锅儿含在嘴里,却不嚼碎,而是用牙轻轻的咬住,糖锅儿便粘在了牙上,嘴合不上。他看着我,我看着他,吃吃的笑。

百岁喜欢鞭炮,拉着我奔炮市去。炮市在一座桥的南侧,路两边排满了四轮车,车上装着木头箱子,箱子上盖着棉被。箱子里装的都是炮,棉被是为了防震。卖炮人不吝惜炮,比赛似的,这家放完,那家放。我特别佩服这些人,我认为他们的胆子都很大。他们放炮从来不用杆子挑着,只是用一只手捏着线头,另一只手拿着燃着的烟,焌着药捻。胳膊平伸,身体转动。噼里啪啦,鞭炮声声,烟雾蒙蒙。那边呢,也早立好了几个“二踢脚”,点着后,“砰”“啪”两响,地上天上炸开了两朵花。放完后,人们蜂拥而上,把炮车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俩只有眼巴巴看的份儿,在地上捡些零星的碎炮。

我俩回家的时候,日头已经西斜。我们并没觉得饿。那时,庄户人家大多吃两顿饭。我们稍感遗憾的是,来去空空,我们什么也没有买。百岁说,明天我们接着赶那个集。我说行。有了寄托,我们高兴起来,有说有笑。空旷的原野上,飘荡着我俩雀儿般的笑声。

腊月二十五左右,父亲要炸年货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炸年货之前,先要做豆腐摊饹馇;做豆腐摊饹馇之前,父亲会吆上我随他去晃磨。磨是赵叔家的,整个南街只此一家。豆子在之前已经被父亲泡好,揉碎,去皮,浸在清水里。磨安放在一间小屋里,房梁上垂吊下两根绳,绑在推磨的磨把两端。我前腿绷,后腿弯,双手紧握横着的磨把;父亲则一只手轻扶着磨杆,一只手拿把勺子,舀起连汤带水的豆子,放进磨盘上的小洞里。随着磨盘吱吱扭扭的转动,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壁流下来,一股绿豆的.清香漾满小屋。晃磨是力气活,功夫不大,我的两条胳膊就已经酸软无力了。我暗暗的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套上家里那头小黑驴呢?已经白白的闲了一冬。记得在书上看到过,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驴就会乖乖的转圈拉磨。我呢,就可以站在一边,拿一个小木棍,边吆喝边偷偷的乐。可是,我只敢想想,却不敢说,怕父亲责怪。

豆浆磨好后,父亲挑回家。饹馇是父亲自己亲手摊,豆腐要去别人家做。由于是自己吃,豆腐点的特别嫩。父亲用小车推回来时,豆腐在高粱杆穿成的拍子上颤颤悠悠,晶白细滑,还冒着热气,叫人看着就眼馋。

父亲炸年货一般在晚上,没有人打搅。炉子是地炉子,火旺;锅要稍大一点儿,盛油多。我坐在板凳上,等着。我最爱吃父亲炸的饹馇盒儿。父亲自己做的馅儿。父亲把切碎的肉、炸豆腐、胡萝卜搅拌在一起,然后放上盐,倒上淀粉水,点上香油。父亲把做好的馅儿铺在一张整块的饹馇上,再用一块儿饹馇盖好,压实。然后,用刀切成四方(也有切成菱形的)的小块儿,放在锅里一炸;炸熟了捞出来,方正金黄,外焦里香。但是,父亲总是先炸豆腐块,或是饹馇条,最后才炸饹馇盒儿。我曾经用略带不满的口吻问过父亲,那是为什么。父亲说,饹馇盒儿里有馅儿,掉在锅里会有渣子。父亲炸货炸到很晚。等父亲炸好饹馇盒儿时,我已经躺在炕上,呼呼大睡了。第二天,听父亲说,我嘴角的口水流了老长。

妈妈则在灶台前忙碌。妈妈先蒸一锅黏黏呼呼的年糕,再蒸几锅馒头。妈妈使碱不好,便唤来邻居大嫂过来帮忙。但妈妈心细,手巧,除了馒头,还能变着法儿做出许多种花样。有糖包,豆包,花卷儿;花卷儿上面还要嵌一个大大的红枣,或是用红墨水点一个“红灯儿”。妈妈把蒸好的馒头装在笸箩里,放在里屋;里屋没火,是天然的冰窖,能放好多天。

父亲不光炸年货,还要炖鸡,煮肉,蒸蒸碗。而且,做出来后,色香味都很地道。平时,没怎么见父亲下过厨房,家里来了客人,都是妈妈忙里忙外。原来,父亲深藏不露,还有一手做大菜的本事。年货都预备齐全了,年三十也到了眼前。这时,小院里到处都弥漫着浓浓郁郁香香甜甜的年味;整个村子里,每户人家的庄稼院里,也全都弥漫着浓浓郁郁香香甜甜的年味。

岂止这些,欢乐祥和喜庆幸福,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年味。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二】

又到了年底,大街、小巷又飘满了年味儿。有年糕的糯味,鞭炮的硝味、春联的墨味……

鞭炮颂

过年,没有鞭炮可不行。鞭炮不但是驱祸纳福的工具,也是一个好玩具:“狗尾草”可谓火树银花,而在深蓝的天幕之上看见一朵朵绚丽鲜艳、红红绿绿的“出水芙蓉”可谓大饱眼福。虽有人短鞭炮曰:“因不冷静而自毁一生。”,道理是有,可鞭炮不是用自己昙花一现的生命制造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吗?牺牲自己,贡献一生,多么可贵的鞭炮精神!

就在鞭炮喧天之时,与它旗鼓相当的春联也上市了。它们可是“无声更胜有声”,一幅幅各不相同:有的字迹龙飞凤舞、入木三分;有的笔调行云流水,炉火纯青。一看就使人忍不住要买下几幅这神州大地上独有的文化。“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人们只能在这样的词句中流连,赞叹创造对联的先人的智慧。

送灶官

旧历的廿三——小年,似乎是大年初一的“彩排”。旧社会时,人们给纸像上的灶神嘴巴涂糖,企图粘住这位“管理员”之嘴使他不将家中恶事禀给玉帝,随后烧化纸像,名曰“辞灶”。现在仍有糖贩子,卖糖却只为大家品尝果腹,不再粘灶神嘴了。但老人们还会备些糖:脆香坚硬的花生糖,松软弹滑的牛皮糖,甜中带辣的姜糖……这是一个小型糖展览会。

年味儿,年味儿,它那么与众不同,引领我们踏着新年钟声来到新的一年!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三】

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到了梵严寺旁边的田野。看我激动得像脱疆的野马,妈妈急忙说:“沿着田梗走,不要踩坏庄稼。”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哈,这里的野草莓可真多啊!”我兴奋地大叫,手忙脚乱地摘了起来。爸妈看我一边被刺扎得嗷嗷叫,一边还那么猴急,赶快过来帮忙。那一颗颗红玛瑙似的野草莓,馋得人直流口水。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啊,甜丝丝的,美味极了!妈妈阻止我说:“野草莓生在野外,回家用凉开水洗后再吃才卫生。”我觉得有道理,只得把馋虫压了下去。

天气越来越热,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们汗如雨下,口干舌燥。看着这些又大又红的野草莓,我真想吃几个解解渴,可想起妈妈的话,又强咽了咽口水,心想:“等回家洗干净了,一定好好大吃一顿。”野草莓已摘得不少了,我们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忽然,前面传来一阵稚嫩的哭声。我举目四望,只见前面一块田中站着一个小男孩,我连忙往前跑。到了田边,我才看见这田里有水,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为摘田边的野草莓,脚陷进污泥里出不来,正吓得大哭呢!我赶快脱掉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近小男孩,吃力地把他拉到田埂上。小男孩的`鞋子已经沾满了污泥,黑不溜秋的,我对他说:“别哭了,哥哥带你去洗洗脚。”我带小男孩来到了溪边,帮他把鞋子上的污泥清洗干净。轻轻地问他:“你这么小,怎么会一个人来摘野草莓呢?” 小男孩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他住在这附近的村子里,爸爸妈妈出远门去挣钱了,他自小跟随奶奶生活。这几天奶奶病了,他想摘野草莓给疼爱他的奶奶吃,没想到还没摘到野草莓,就陷进田里。我听了心里一颤:“多么乖巧、懂事的孩子啊!”

这时,爸妈已走过来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又从妈妈手上拿过小篮子,把里面的野草莓一股脑儿都倒进小男孩的塑料袋里,说:“这些都给你,拿回去用凉开水洗干净后给你奶奶吃。”小男孩立刻破涕为笑,连声说:“谢谢,谢谢小哥哥!”我叫他快点回家,免得奶奶担心。小男孩高兴地蹦跳着走了。看着这一切,爸妈相视而笑。

捧着手里的空篮子,我心里虽有一丝的不舍得,但更多的是快乐!

关于银杏飘香的作文【四】

早晨上班的路上,忽然又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是我喜爱的花香。

抬头望去,在小路的两旁长着两棵桂花树,以前细细的树干,年复一年慢慢长大了,就像一个曾经青涩的小女孩现在长大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枝叶茂盛,透出油油的绿色,意气风发。仔细看去,小米粒似的桂花偷偷地藏在枝间,害羞似的,只露出点点,但散发出的幽幽花香,让人禁不住要仔细的探寻„„

哦,又到这桂花飘香的季节。

想起了以前院子里的桂花树。

还小的时候,住房的四栋楼围起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空地,空地上也没有特意去修整,只是种了十几棵小小的桂花树。开始的几年,没有花开,我每年都在问,这是什么树啊,为什么不开花啊?终于在一天的早晨,当我打开窗户,就忽然闻到了一种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花香。小小的桂花绽放了,楼下的空地上,楼梯间里,家里的阳台上,甚至每个人的身上,都沁满了这种淡淡的花香,整个院子里都变得很温馨,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很舒服、很舒服的表情„„

于是,我每年便盼望着这桂花飘香的季节了。

但是,随着小区的整体规划,一切都改变了。忽然有一天回家,发现所有的桂花树全都不见了,代替的是一个个机械的,硬邦邦的,毫无生气的水泥花坛。虽然贴着华丽的瓷砖,种着娇艳的花草,但给我感觉却是那样的不好。从此,院子里再也没有了那淡淡的花香,那十几棵桂花树也就成了我记忆中永远的回忆„„

令人欣慰的是,在小区的不远处,仍旧有一棵硕大的桂花树,让我来说,她真可称得上是“爷爷辈”的了,十几米高的树干,能提供一大片绿荫的枝叶,还有那深深闻起来能让人窒息的花香。

每年到了花开的时候,我总要走近她,闻一闻的花香,抚摸一下她的树干,就像每年要见一次面的.老朋友一样。偶尔一场雨后,地上洒满了被雨滴打落的黄色的小花瓣,就像铺上了一层细细柔柔的黄色缎面,让人眩目,同时还有一丝丝的忧伤。

记得有一次,爷爷奶奶看到了满地的小花,觉得太可惜了。于是在一个清晨,他们起床很早,拿着扫把将洒落在地上的桂花全扫了回来,居然有满满的两大碗哦。那年,自己家里做的月饼里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淡淡的,能让人记忆许久,回味悠长的桂花香。

哦,又到这桂花飘香的季节。

这种花香,承载着我多少美好的记忆,就像箱底的老照片一样,不能忘怀,每次重新翻看的时,总是别有一番新的思绪与感慨„..

我喜欢这桂花飘香的季节。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