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有关艺术的魅力的作文)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有关艺术的魅力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09 06:37:52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有关艺术的魅力的作文)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一】

我爱它的壮观。至善广场位于进校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近似三角形的巨石,它底座约1.5米,高约2米,有好几吨重,上面刻着两个红色的大字――“至善”,这块大石头是我们的校训石,也是至善广场最显著的标志。

我爱它的葱郁。至善广场被许多花草树木妆点着,校训石两旁有好几棵笔直茂盛的大树。它们像一个个士兵,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吹雨打,都守护着我们的校训石,守护着我们的校园,也给我们典雅的校园增添了一份绿意,给全校师生增添了一份美丽心情。

我爱它的朝气。至善广场里有很多用石头做的长凳,它们位于校训石后面的道路两旁。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石凳上还刻着鼓励师生积极向上的语句,比如“善思”、“善教”、“善讲”、“善行”等等。这儿是同学们的幸福花园,经常有同学三三两两的坐在石登上,有的大声朗读,有的默默看书,有的激烈争论,有的窃窃私语。于是,至善广场顿时就像出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我爱它的`意境。从至善广场通往操场的道路尽头处是一块看似木质的展示板,大约四块黑板大小,上面刻着朗朗上口的“金山赋”。“美丽重庆,揽山城胜景繁星点点,魅力金山,挟两江江流风帆片片……”读来顿觉气势磅薄,唇齿生香。金山赋不仅道岀了山城重庆的美丽,道岀了金山小学的迷人,还告诉了我们怎样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爱护自已的人。

我爱它的厚重。“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掉它,处处精益求精,事事追求完美。“至善”这一校训时刻提醒我们,要好学善思,不断迎接挑战,做最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最爱的至善广场,一个壮观,葱郁,充满朝气,拥有厚重文化的广场,我要时时以校训“至善”来提醒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踏实上进,实现心中的梦想。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二】

对金先生这番话,笔者起初不大以为然,甚至有些愤愤然——世界上没有跟钱有仇的人,谁不爱钱?谁离开钱能活命?如果说老外艺术家不爱钱,那些天价艺术品,那些五花八门的画商、画廊、经纪人、拍卖公司……是谁发明的?如果画家都不要钱不卖画,那些画廊、拍卖公司岂不早就关门了?那些画商、经纪人岂不早就饿死了?再说了,外国即便有不爱钱的画家,也是因为他们不缺钱,别墅住着,汽车开着……中国画家爱钱,是因为我们穷怕了,穷够了。穷则思变,穷则思富,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当冷静下来再仔细咂摸金先生的“逆耳之言”时,笔者的愤怒渐渐消退了——人家批评的没错啊!罗列的现象也完全是我们美术界的事实。再细想想,其实金先生还没说全,当代某些中国书画家早已经拥有了票子、房子、车子,但仍然“疯狂地追逐金钱”,甚至不惜“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丢人啊!

毋庸讳言,我们的确是穷人乍富,好不容易有了发财的机会,心态失衡可以理解,爱钱也没有错,但是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成为大师,确实就不应按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仅仅把攫取金钱、获得物质享受作为“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因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追求,思想境界庸俗,人格低下,其作品必定很难达到陶冶心灵、美化生活、匡正世风、流传后世的高度和水平;而一个国家的艺术界,如果整体沉溺在追逐金钱、满足物欲、铜臭弥漫的状况里,就确实是严重的病态了,如不痛下决心根治,最终必然要遭到国际社会以及子孙后代的鄙夷、嘲笑、批判和唾弃。

一方面,艺术家也是肉身凡胎,不可能完全抵御金钱物质的诱惑;另一方面,纯粹的艺术创作又天然排斥“唯利是图”“金钱挂帅”。那么,艺术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妥善地处理艺术与金钱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无论在何种背景、何种条件下,要求艺术家人人做到“重义轻利”或“重艺轻利”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在艺术界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重利重义”“重利重艺”,号召艺术家“爱钱不忘爱艺术”“爱钱更要爱艺术”,应该是既符合人性又切实可行的措施。

“重利重义”“重利重艺”,即是对待金钱与艺术二者并重,互不矛盾,互不排斥。具体到书画家个人,可以聪明,但不可以精明;可以经商,但不可以做商人。书画家与购藏者是特殊的买卖关系,出售的作品一定要物有所值,性价比合理,即让顾客花钱买到好东西。在这方面,许多中国古代艺术家做出了正面榜样,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他痴迷艺术,甚至弃官从艺,作书作画精益求精,水平登峰造极,但他也绝不讳言自己爱钱。在那篇著名的《润格》中,郑板桥不仅开列出真金白银的书画价码,还特别强调“要现钱”。实践证明,顾客掏钱买了郑板桥的书画,无论在当时,还是留传给子孙后代,没有一个人是吃亏上当的。

郑板桥重利,但更重义。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郑板桥毅然选择“舍利取义”——他曾郑重宣布自己的画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农夫乃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普通劳动阶层的朋友虽然少钱或没钱,但如果真心喜欢他的字画,他不仅绝不再坚持“大幅×两、小幅×两”,还经常无偿赠送。

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是爱艺术胜过爱金钱的典型——他在物质享受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清高和淡泊,尽管作品价值连城,名声如日中天,却甘愿终生布衣蔬食,居旧屋陋室,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画画、写文章,绝对堪称金兑庭先生所说的“对艺术无比虔诚敬畏”“一心一意在做自己内心里的事情”的“纯粹”艺术家。

但愿我们中国艺术界里少一些“疯狂地丢了魂一样地追逐金钱、房子、名车”的人,多一些郑板桥、吴冠中这样“爱钱更爱艺术”或“爱艺术胜过爱金钱”的艺术家。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三】

中国的首都。中国人心之所在。中国的故宫。中国人心之所在。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而在这十四年的艰苦中,故宫不知经历过了多少场大火,多少场灾难,但是,中国人不怕艰苦,毁了又建,这正是中国人那顽强的意志!

北京故宫,又叫北京博物馆,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相传天上有房屋一万间,天子用来自谦,于是少了半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还是世界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最多的古代建筑群。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故宫是龙的世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是大地的主宰。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因此,宫中的殿堂、桥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宝玺、服饰御用品等无不以龙作为纹饰。那么,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龙?恐怕谁也说不清。有人粗算过,故宫号称有宫殿8000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近4万条,如果加上所有建筑装饰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龙,那就数不胜数了。

让我们走进中国,走进中国那灿烂悠久的历史!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四】

艺术的海洋中浪花翻涌,我采撷一朵最深情的,那便是法国画家莫奈。他的光与影,让我久久流连徘徊。

莫奈的笔下,极少用黑色描绘阴影。他就像一位色彩的魔术师。他的画布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每一种色彩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倘若我们能留意生活中身边物品的颜色变化,我们就会发它们并非只有一种颜色。光影流转,时间流逝,日月更替,即使是司空见惯的风景,也会产生各种色彩,自身的固有色只是我们心中的颜色,但是物体和景色对外展现出来的是更丰富的色彩。

而捕捉这种色彩变化的正是莫奈。是他将阳光下的干草垛描绘成耀眼闪烁如金子的`温暖亮黄色,日落时分夕阳映照下的干草垛融入了低饱和度的的红色与紫色。在没有明确轮廓线的画作当中,在那些色块层层叠叠交织的光影之中,我感受到了颜色的温度和情感,原来画作也有喜怒哀乐。

后来逐渐知道,莫奈是印象派风格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倡导者。在绘画作品中,莫奈不断探究,最终形成了对同一主题进行一系列重复观察分析作画的方法,展现不同光线下的光与影。这些系列作品经常以作品组的形式展出,例如,他的《干草垛》和《鲁昂大教堂》。莫奈创作的睡莲,既是他久负盛名的作品,也是后人一系列绘画的灵感来源。

莫奈年仅15岁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作为艺术家的“出道”,他开始出售自己的作品,在早期画作当中,他的素描十分精确,技术精湛。他的姑妈玛丽·珍妮·莱卡德是个业余画家,也许在她的建议下,克劳德去当地一位画家那里学习绘画。但他的画家生涯直到有了尤涅·鲍丁的朋友才开始,他把这个有点傲慢的学生介绍给了当时不常见的露天绘画。这段经历为莫奈指明了方向,在日后60多年的时间里,他专注于“现象”,并且开拓创新,将对事物的感知转化为画纸上的颜料,用色调和笔触来描绘光与影的印象,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印象派。

20世纪后半叶,莫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中走遍世界,吸引的观众数量可谓空前绝后,并且推销了以他的艺术形象为特色的受欢迎的商业物品。

至今我们仍能在许许多多地方看到这位画家的作品,即使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消失了,他的作品却是不朽的。

关于艺术欣赏的作文【五】

思念伴随着音乐倾泻而出,欲止却因此更加泛滥。一只快燃尽的蜡烛,仍在流着亘古不变的泪脂,凝结成了艺术,余下的便是沧桑。朦胧中,仿佛看到了绝美的风景由远而近……

你就这样地站着,眼睛望着远处,带着期盼,带着焦虑,仿佛就这样等了一辈子。你到底在等候着什么?等那份感恩的心吗?

还记得那个烟雨蒙蒙的日子,你就站在那银白的大门前张望,看着我渐渐走近,你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眼角那深深的皱纹尤为显眼,你的问候,你的关怀,让我感到了无限温暖。然而,你似乎不经意的简短的一句“上个星期五我等了你好久啊。你去哪了?都没有看见你”,仿佛让时间从此停止了流动,我的眼前模糊了,再也看不清你干皱的脸庞。从那句话里,我分明听到了经历一辈子艰辛的你的心声。

曾经小小摸样的我离你越来越远了,我长大了。而你的鬓上添的也不仅仅是几根简单的白发,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你老了。

细细品味着你的那句话,我终于明白原来你每天都守候在那里,等候着我的归来。一天一天,你看着日历,数着日子,只为了等待迎接我的那一刻。我难以想象,年近七旬的你每天在门前等待,不顾风吹雨打。

一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你对我的好,也一直固执地认为你已别无所求,却忘了缺乏关爱的心会感到寂寞。儿孙已不像以前那样缠在你身边,就算是再坚强的心,也一样会失落。

你总说,只要我们做儿孙的过得好,你就会幸福。其实,是你把幸福的含义理解得太过简单罢了。若儿孙们的都不在身边,你真的会幸福么?

一声“奶奶”哽在了喉咙里,朦胧间,我看到了一个年迈的老人在银白的门前弯着不再直的腰傻傻地等着幸福的归来,画面渐渐地定格了,形成了心灵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记:经历了一辈子的沧桑,老人的心愿便是希望儿孙们能够常回家看看,他们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不再让老人傻傻地等待幸福?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