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作文敢与不敢

作文敢与不敢

更新时间:2023-04-08 04:59:29
作文敢与不敢

作文敢与不敢【一】

而我看不清未来的选择,总想为现在的失落找一些借口,发誓不再回头看的我儒弱的看向未来的路,在那并不怎么泾渭分明的童年与青年间划开一道,任由回忆杂卷我的现在。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玩物丧志”,“玩火自焚”。他说明朝的皇帝朱由检做木匠,唐后主李煜愁情难断,妇人之仁……我不懂,实则也不想动。我拿着手中的书,低头看着方正的字体,告诉爸爸,我不是皇帝。

我看着春天新冒的嫩芽,踩上软绵的混杂着泥土气息的青草;我多想踮脚看着远处大的将倾的滚滚乌云,依旧转过身扔下手中的最后一只纸飞机;我多想折下秋天的桂枝,在朗月舒星之中听着夏虫的尾声;我多想在雪地里任由阳光将我们一起晒化。

我也好羡慕诗人笔下化作棉田、大树和白光的.人,他们看着春秋代序,肆意抵过大地和山峦,还有那风雨琳琅的原野。

我的确不是皇帝,可是我也不能玩。

我抱膝坐在窗前,连梦里都是温润的阳光将我乌黑的头发染成金色。

也许我没有收到太过严格的束缚,可是我害怕那“玩物丧志”的后果,我自己先胆怯了。

我从未将一种东西视为至爱的-被称为玩物的东西。想起不太合适的一句话来,原来变得太深必成伤害。

青春是一段不断妥协的过程,童年又何尝不是。可见我知道自己没有责怪任何人的理由。“是我自己先胆怯了”,是啊,玩过了人生虚化了光阴,这样的结局我无力承受,既然害怕深陷泥潭就干脆不要尝试。我总觉玩不够却不敢玩,但人生那么多遗憾,轻重何知只能留给明天去解答。

海子说:人生中能去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回忆。而我拥有了玩的回忆与想象,时之回味。而我拥有了玩的回忆与想象,时之回忆倒也乐在其中。

徐志摩说:将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说:玩与不玩;无愧于心便好了。

作文敢与不敢【二】

勇敢,是一个优良的个人品质,是助人走向成功的基石。但是如果一个人敢于去做任何事,盲目地顺从自己的所有意愿或他人的任何请求,勇敢就会变成莽撞,原本的基石也会变成绊脚石。对于他人的请求,我们应该尽全力帮助,同时也要认清哪些请求是我们不能做的。

首先,要考虑此事有没有危险。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值得为了彰显自己的“勇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任何事。有危险性的事情,绝对不能有一点点侥幸心理,要坚决的拒绝。比如疯狂的“勇敢游戏”:在铁轨上逗留,火车呼啸而来前跳离铁轨,谁最后一个跳离谁就最“勇敢”,这实际上是一种拿生命当儿戏的行为。

那么十分安全的事,它又是否正确呢?触碰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事情也是不可以做的。小学考试时,我的好朋友向我递小纸条,请我把答案写在上面。我知道考场的规则是禁止传纸条的,但我又怕他考后“宣扬”我“胆小”、“不讲义气”等等此类的话,一时间有些犹豫。再一想,作弊是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勇敢与否的问题。最终我没有传答案。考后他也没有像我最初所设想的那样,而是向我表示理解。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最后,我们做事还需量力而行。为了逞强而接受了自己无法胜任的任务的话,既会耽误别人的事情,又会使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要多多帮助别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我认为敢于向那些危险的、违法违规的、力不能及的事情说“不”,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理智的勇敢。

作文敢与不敢【三】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一天,子路和孔子讨论谁更适合带兵打仗。子路觉得自己既然这么勇敢,大家都是知道的,肯定自己最适合带兵打仗,但马上遭到了老师的否定。孔子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子路确实很勇敢,但是子路又有点儿鲁莽,容易掉进敌人的陷阱,一个优秀的将领,除了作战英勇,更应该知道仗要打到什么程度,要避免伤亡,更要冷静分析,不能因为鲁莽而进入敌人的圈套。

所以,勇敢不意味着鲁莽行事。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发生过“完璧归赵”的故事。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听到这个消息,便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知道秦国诈他,但又怕秦国进攻赵国,赵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一个叫蔺相如的门客自荐去了秦国。到了秦国,秦王想把玉骗过来,蔺相如就抱着玉石要撞柱子,结果玉没撞碎,但秦王却吓得不轻。最后,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安全返回了赵国。蔺相如行事就十分勇敢,但他又绝不鲁莽,正是因为他智勇双全,才保全了和氏璧,也保全了赵国。

“不敢”也不是胆小怕事,而是遇到困难不退缩,但是要懂得避让,不正面交锋,利用其它的方法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就像三国时期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他和魏国的军师司马懿是死对头,在一次蜀国和魏国的交锋中,诸葛亮败了一个回合,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会来,就大开城门,留几个人扫地,自己带着两个拿扇子的童子在城楼上气定神闲地坐着,等待司马懿的到来。不出诸葛亮所料,没一会儿,司马懿就带着军队追上来了。但是,司马懿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也是大吃一惊,觉得肯定有埋伏,便命令军队赶紧撤退。这就是诸葛亮的“不敢”,如果他勇敢一点,冲出去继续与曹军交战,后果不堪设想,他正是利用司马懿多疑的特点,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其实这些事例都和子路带兵打仗是一个道理,学习也一样,遇到难题敢于挑战,但是要适当放手,实在不会做的就先过,先完成必要的任务,然后再想方法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