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初中人物传记作文)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初中人物传记作文)

更新时间:2023-02-01 18:23:52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初中人物传记作文)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一】

央视十套热播的传记纪录片《钱学森》给人强烈震憾。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学森羁留美国五年,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国,主持了“”研制,为中国奠定了军事大国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参与主持研制的“两弹一星”至今都是我们对付外国列强的打狗棍,没有他的这些成果,到现在中国也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真正的底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代科学巨匠,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颁奖词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典一问,他对国家尖端国防技术发展所做的基础工作,都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思考。

他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去无回?让人想起了鲁迅关于天才与土壤的论述,呢?论条件,而那时条件那么差,科学家却能专心科研,现在条件那么好,却留不住人才呢?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二】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三】

袁浩哲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

他长得瘦瘦的,矮矮的。有着一张可爱瓜子脸和一头黑色的短发。他很喜欢笑,我只要下课见到他,他基本都是在笑。

他说话个性快,个性急,感觉有什么十分急切的事要去做,不能多陪你一秒钟。

他还喜欢玩电脑游戏。有一次他要和其它几位同学聊赛尔号这个游戏,就对不会玩的同学说我们要谈游戏的事了,不会玩赛尔号的不要过来!真是个游戏迷!其实在国际象棋上他是我的手下败将,因为我和他在qq游戏上下国际象棋的时候输给我了。可正是因为我和他都会下国际象棋,所以我们才能成为好朋友。

这就是我的'好朋友说话快,喜欢玩电脑游戏,会下国际象棋的袁浩哲!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四】

爷爷在艰辛与贫困中长大成人了,和其他农村青年一样,爷爷在破旧的老屋中迎娶了我的奶奶。那时,计划经济的枷锁紧紧地套在人们的脖子上,贫困的日子一天天划过,生活看不到一点光亮。尽管爷爷奶奶辛勤劳作,家里依旧入不敷出,日子就像人们的衣服,灰溜溜的。穷则思变,为了养育几个孩子,爷爷偷偷地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所以,那咸咸的萝卜条里偶尔会有点油星。

正当人们感到生活极度沉闷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扫过中华大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爷爷勤快,头脑灵活,很快我们家就脱贫致富。爷爷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盖起了一座大瓦房,为庆贺乔迁之喜,爷爷还特意雇了一场电影呢!

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还是镜中月梦中花。供养几个儿女成长上学虽然很紧巴,但没多少文化的爷爷还是咬牙供几个孩子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是爷爷觉得自己这辈子做得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五】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爷爷的几个儿女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爷爷也实现了他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现在,沐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中,爷爷和他的同龄人一起享受着社区便利的优质服务,经常参加一些诸如象棋、乐器、书法等有益的社区活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难怪爷爷整天乐得合不拢嘴啊。

我的后记

写完上面的文字,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在我心中升腾。追忆往昔,灿烂辉煌;展望未来,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前程似锦!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六】

爷爷的童年时期正赶上新中国成立,一穷二白的祖国百废待兴,翻身做主的人们响应党的号召,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但遭受百年欺凌的祖国千疮百孔,贫困异常,填饱肚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其他的享受了。因为贫穷,爷爷只读到3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干活,可怜的爷爷就在低矮的茅屋中做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梦度过了他酸涩的童年时光。

人物传记作文初二【七】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好的电影?华丽的场景?炫目的特效?搞怪的言行?《钱学森》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每一个情节都是经典,每一句台词都很精辟,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尽管不乏网友批评作为传记电影,平铺直叙是一大忌,但我要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是真,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钱学森夫妇的一生就是这样既平凡又传奇的完美人生!

92%的人还看了